• 17阅读
  • 0回复

香港《南北极》杂志文章:《饮食习惯的后果-----大肠癌起因研究的最新发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8-30

    【本刊讯】香港《南北极》六月号刊登一篇文章,题为《饮食习惯的后果——大肠癌起因研究的最新发现》,摘要如下:
    在美国,大肠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种类。在西德,大肠癌的患者亦日渐增加,尤以四十五岁以上的男女为然;但胃癌却见减少。在日本,大肠癌是极为罕见的现象,然而胃癌的发病率却一直还很高。
    如果我们看一看大肠癌的“世界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它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城市地区肆虐最甚。在阿根廷和乌拉圭,大肠癌的流行程度几乎同盎格鲁—撒克逊各国一样,但在中美洲、拉丁美洲西部和非洲则又很少见。我们可以笼统地说,这一癌种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的,环境的因素起着主导的作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从大肠癌极为少见的国家移居美国的侨民,甚至在第一代,就已经出现了此种癌症的明显增加的趋向。致癌的分解物这些地区性的差别所以存在,科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在于营养方式之不同。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食物的结构影响肠内细菌的种类、生长和繁殖。例如,吃进很多的碳水化合物,肠内细菌的总数目就会增加;而含有丰富脂肪的饮食则会提高肠内厌氧菌的比例。已经肯定的是,细菌在对肠内食物成份“加工”时,会放出致癌的分解物。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所得出的结果,使人们认为最可疑的是细菌在分解胆酸中所放出的物质。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致癌的境况可能是由某些大肠细菌的活动造成的。支持这一假设的一个事实是,如果让小白鼠在无菌的环境生长,或者是在小白鼠的粪便尚未到达大肠时就将之导出体外的话,这些小白鼠就不会得肠癌。然而,有待商榷的是,究竟是哪类食物会使肠中的细菌群变得更加容易产生致癌因素?
    英国癌学家丹·贝几特认为致使癌机会增加,主要是文明演化中越来越精细的食物之过。今天,在发达的国家,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以白面和糖的形式吃进体内,这种缺乏渣滓的食物在肠内停留的时间,比起那些主要是由具有高度粗纤维含量的植物产品构成的食物要长得多。后一种类型的食物,以前在全世界都很普遍,今天则只见于一些亚洲和非洲的国家。非洲国家的居民,往往一天好几次地排出大量的粪便,因此大肠癌乃极为少见。生活在丛林的黑人,二十四小时之内就完全排泄掉他们所吃进的食物,而这一过程,对于美国人和中欧人来说,则可能会历时八十小时之久。在后者的情况下,就会有更多的胆酸被分解,而致癌的分解物亦会有更长时间同肠壁接触。脂肪的成份太高然而,美国的癌学家却提出阿根廷频繁的大肠癌发病率来反驳——在那里,人们可以不吃精制的碳水化合物,但却吃很多肉。就是最瘦的牛肉——美国纽约一家疾病防治研究所的研究员米司布格强调说——也含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脂肪。他认为,这正是各国大肠癌发病率不同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工业国家人民的食物的脂肪成份亦已急剧地增加。这一来,肠中的厌氧菌的比例也跟着增加。而厌氧菌却是比任何其他肠内的细菌都更加大量地分解胆固醇和胆酸的。美国科学家温德根据一些调查结果指出,食物中的脂肪含量是同各国大肠癌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的。这一关系特别表现在牛肉的食用上,而在美国,牛肉是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尽管这两个假设仍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专家都一致指出,福利国家的人民最好把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从目前热量的百分之四十减为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是不是这样就可以防止大肠癌呢?这还要待以后的事实来证明。但无论如何,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至少可以减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哥伦比亚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马可司及费城维司塔研究所的克利切夫司几认为,多渣滓的饮食极可能具有防止大肠癌的作用。因此,少吃肉类和脂肪,而多吃含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面包、蔬菜、水果和豆类等,也许就能产生防癌的效果。
    就算是合理的饮食可以减少患上癌症的危险,早期检查和诊断也是不可忽视的。
    以前的指触检查法至多只能发现大肠癌百分之二十的部位。其他的癌部位都因处在肠上较高的位置而未能被医生的手指触摸到。用X光双对比法去检查则嫌技术太复杂和昂贵。最新的简便可行而又可靠的办法,是验大便的潜血,向所有四十五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发三个信封,要他们连续三天,每天都放一些大便在信封内。这种特制的信封是气密封口的,臭味出不来。医生可以在三十秒钟之内确定是否有肠癌的危险。一般来说,阳性反应,亦即是说大便中有潜血的,只占百分之三左右。有阳性反应的,都要用直肠镜再查。如果找不到癌肿瘤,就再用内诊镜和X光来检查肠子的上段。因为潜血试验很少呈现错误的阳性反应,所以接着而来的那些复杂的检验是有其需要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