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港刊译载英报文章:《中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8-07

    【本刊讯】香港《七十年代》六月号译载英国《泰晤士报》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摘要如下:
    许多访问过北京的人有这么一个印象:“在中国看不到鸟类”。其实,只要在十三陵水库一带逛一下,就足以纠正这一印象。在适当的季节,在这一带以及在陵墓周围树上出现的鸟类,多到足以列下一个长长的表,有鱼鹰,红嘴山鸦,红足隼鹰,赤麻鸭,蓝翅鹊。
    要是想看到更多奇异的禽兽,例如塌鼻猴、短吻鳄、红胸角雉、扭角羚、巨型蝾螈,那你就得到更远的野外去。但是,为了了解中国保存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最好是从近处开始吧。
    在明陵附近农场所见的鹿,是中国所有的十七种鹿之中的一种。从热带的海南岛罕有的眉角鹿到黑龙江大兴安岭亚北极山坡上的麋,鹿类动物在中国可说是遍布各地。它们大多数被列为“珍贵”动物。
    对一个有悠久历史和多样化的畜牧业的国家来说,这并不奇怪。除了在农场见到的一般动物之外,中国人也曾经用象来作战,用鹰、隼、豹等来打猎,还把特选的金鱼培育成各种奇妙的形状和颜色。现在,只有云南有少数的象,人民解放军有时抓来给动物园保养。至于用象来作战,那是三千年前的事了。最近以来才销声匿迹的鸽子,人们过去曾训练它们去窃取皇帝粮仓的米。
    其他的传统畜牧还继续存在。譬如在中国西北,还可以见到双峰驼组成的商队;到无锡去参观访问的人也还可以看到人们用经过训练的鸬鹚在太湖捕鱼。而另一些传统的畜牧,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譬如黑龙江的鄂温克族人大量蓄养驯鹿,作为驮畜。
    此外,还开展新的畜牧业,例如在公社里进行控制饲养法,蓄养白唇鹿、麝香鹿和白耳雉。它们都是国际保护野生动物联合会的“红色纪录本”中被列为面临绝迹的种类。这样的饲养法减少了野生动物的受害。
    麝香鹿又是一种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野生动物。现在,人们每隔一定的时间从活鹿身上取出麝香。
    如果要保护稀罕动物资源,首先得知道哪些是稀罕的动物,这些动物又分布在哪里。中国的动物区系图还在绘制中。近年来,他们在一些偏僻地区——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青藏高原和西沙群岛,作了勘察。但是广大的地区还待勘察,而且有很多罕见动物的分布情况,它们的数目和性质还待研究。
    十九世纪的英国领事、博物学家罗·斯温荷最早在浙江省见到的黑吠鹿,最近在毗邻的安徽省第一次发现到。有一种很少人知道的中国哺乳动物是长江的白江猪(海豚科),有着长齿猪嘴。这是一种罕见的淡水动物,只能在印度和南美洲找到它的同种。
    有计划的勘察工作经常是由生物资源考察队进行。这些考察队是永久性的组织,通常是由省级设立,由中国科学院提供指导顾问。驻在西安的陕西省考察组织,工作人员超过一百名,我得以会见了其中的几位队员。他们平均每年有七个月的时间分成小队在野外进行考察工作。
    考察队除了勘察地区和采集标本,也负责宣传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他们也从农民那里学到知识。至今所看到的成绩是一篇又一篇令人钦佩的关于秦岭的鸟类和植物的报道。
    全国性的保护动物资源政策号召人民““加强保护自然资源的工作,提倡蓄养野生动物,采取合理狩猎措施”。
    毫无疑问,按各地方情况不同,实行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就狩猎而说,显然必须同负责出口皮革和牲畜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的分公司取得联络。禁止在某一段时期内狩猎以及限制猎物的数量,都是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
    但是有一些种类受到完全保护,不准猎取,只有科学研究所和动物园例外。
    保护野生动物的另一理由,涉及那些有利于农业耕作的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人们着重强调利用某些野生动物来消灭害虫,在北京动物园的一个布告牌就以图表说明,一只猫头鹰一年所捕获的老鼠,可以吃掉多少谷物。
    “合理”的狩猎也会导致人们完全改变态度。长久以来,华南虎被认为是危害人类和家畜的动物,但是江西省方面报告,目前华南虎所存的数目,只有二十年前的十分之一。现在,危害问题算是“基本上解决了”,看来华南虎或许会象好几年以来的东北虎一样,得到完全的保护。
    国家也规定设立和保管自然保留地(譬如“严禁偷猎、砍伐、放牧和开垦”)。至少有十个省已经设立了自然保留地。最激动人心的一个自然保留地是吉林省的长白山。它有老虎、猞猁狲(山猫)、黑貂、褐熊等。
    这类保留地被作为教育和研究的中心。任何一个生态学家都会正确地论证说,实行合理的保护资源政策,在经济上来说是合理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