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阅读
  • 0回复

日《读卖新闻》载文谈苏修社会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4-07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二月十四日起连载该报驻莫斯科记者大月人一、小岛敦的文章,题目是《现代苏维埃气质》,摘要如下:黑市的功过对外国人来说,没有比莫斯科的物价更难弄明白的事情了。市民的月平均工资是一百五十卢布,却毫不可惜地抢购高价消费品,他们的物价感觉更加令人难以理解。
    一位日本贸易公司的职员坐出租汽车,司机硬要买他的磁带录音机,他就开玩笑地要了个高得出奇的价,但是司机立即刹了车,就要跑出来,好象是要找朋友借了钱来买。
    一位日本妇女在市内的百货商店买东西,被售货员叫住。刚想问有什么事,谁知道是要买她手里那只买东西的手提包。在百货商店遇到人家买自己的东西是第一次,弄得她瞠目结舌。
    工资每年增加。市民购买欲望提高了。黑市在某种意义上起了缓和市民不满情绪的作用。这一点不能忽视,但是让它过分猖獗也不好办。这个分寸是很难掌握的。钻东西不足的空子的“私人企业”一位家庭妇女在店里看见了想要的家具,赶快去买。
    商店不管送货,所以另外到代运店去登记,并先付了运费三十卢布。这包括送到九楼家里的搬运费。
    很快,工人把家具送来了。她道了谢,刚想关门,工人要求给小费,说“太太,不能给二十卢布吗”?这位家庭妇女因为要价太大,不禁吃了一惊。他们说,“用了四个人,一点也没有碰伤,给您送到家了!别那么小气呀!”讨价还价的结果,终于折价,付了十五卢布。她刚想这一下算完事了吧,他们却又说,“太太……”身边只剩下三卢布了,她又把最后一个卢布都掏出来,翻过钱包给他们看,他们才说:“嗯,欠我们一个卢布。那么,至少您要给我们写封感谢信呀。”意思是拿回代运店去,作为奖金考核的材料。
    近来有很多人以修理房间等零星工作为副业,看到有搬家等事情,就赶紧去“帮忙”。“私人企业”以奇怪的方式畅行无阻。
    搞副业增加临时收入,以享受“富裕的生活”。这种风潮很明显,也是莫斯科最近的特点。无执照私人出租汽车泛滥也是特点之一。白天就常常看到象是公家的黑色汽车在街头招揽“乘客”。这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副业”。但是,一打听,原来很多人都利用各自的专业,努力搞副业。“特权阶级”科学家和英雄我出差到西伯利亚的科学城科学院格勒的时候,在同该市研究所交换留学的青年日本科学家陪同下,得到了在“科学家会馆”的餐厅吃饭的机会。在宽敞的地方,科学家们静静地谈话,进餐。那里的服务态度也非常好。
    我觉得非常好,就称赞“在莫斯科也找不到这样好的餐厅”。谁知反应却出人意料,说是这里只有副博士以上学位的人或者和这种人有关系的人才能进来。普通市民就不用说了,就连这个市内二十多个研究所的人员,没有学位的研究员在原则上也都“禁止入内”。
    不仅如此。在科学院格勒还有专为副博士以上的科学家开设的特别商店,卖普通商店里买不到的蔬菜和上等肉等等。在苏联事实上采用了更为厉害甚至冷酷无情的“学位差别”。
    我陪从日本来的朋友去参观莫斯科的美术馆,当时,售票窗前排成长队。这时从边上插进一个男人,什么也不说就马上买了四、五张票,扬长而去。女售票员和排队的市民全都不讲一句话。
    我向为此而感到意外的朋友解释说,“因为他有勋章呀!”得到了“苏联英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的人和一部分获得勋章的人,可以不排队,有“特权”。
    总之,你怀着“社会主义是一切平等的社会”这个印象而住在莫斯科,你就会深深感到苏联社会的统治阶层和“普通市民”之间存在着意外多的“特权”和“差别”。“工人的国家”也是大学毕业有利“口试答题的技巧”、“医科大学预备课”——在莫斯科街头的布告牌上,常常看到贴着这种带电话号码的家庭教师广告。如果说现在莫斯科隐藏着一种热潮,那就是家庭教师。大体上是以数学、物理、英语等课为主,其中也有干脆举出莫斯科大学等指定的校名,兜售“专门指导”的。
    据说甚至有象日本的私人补习学校那样,租一间公寓房间,并设有电话值班等“职员”,所以其兴旺状况是惊人的。
    家庭教师的首要任务当然是指导升大学。但是在利用方法上却有苏联的特色。
    从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来说,家庭教师恐怕是应该否定的吧。但是,上大学的热情高涨,就把这种理论抛到九霄云外了。尤其是莫斯科大学等,竞争率超过普通大学十倍,靠正常的学习是很难及格的。
    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大学呢?“从长远看,大学毕业的人在各方面都有利。”——“工人的国家”苏联竟也有人作这样的回答。
    报纸上讽刺说,“知识就是资本,家庭教师是挣钱的买卖”,家庭教师在苏联社会中越来越吃得开了。变化着的家庭离婚的人日益增多。全国平均的离婚率是四对中有一对,有的地方还要高。在莫斯科,两对中有一对,有的地方竟是四对中有三对。城市化进展了,“社会舆论”也不在乎了,所以两性关系是完全自由奔放的。
    离婚盛行的结果,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孩子也成了大问题。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很可能加深心灵上的伤痕。最近报上登了一封十五岁的少年寄来的信,为因父亲酗酒而离婚的三十五岁的母亲寻找新的对象,这封信使读者深为感动。总之,当前的苏联家庭好象处于非常复杂的过渡时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