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日记者冈田的访问记:《访中国山东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1-24

    【本刊讯】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十二月二十八日刊登该报驻北京记者冈田写的一篇题为《访中国山东省》的访问记,摘要如下:
    由于“黄河的恩惠”,山东省是悠久的中国史的发祥地。在从纪元前七百七十年代开始的春秋时代起,山东便作为“中原”而繁荣起来。不能忘记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给人留下的不愉快的回忆。以下是日本记者在文化大革命后首先采访的济南和青岛的情况。青岛——教堂改成了仓库从突出在黄海的前海栈桥眺望陆地,不由得怀疑起“自己是否置身于中国”。在沿海岸线的太平路上,别致的红瓦砖砌洋房林立。在高岗上,有一座比巴黎圣母院还大的教堂,教堂的巨大钟楼高耸云霄,现在仍然可以听到钟声。有细高钟塔的是青岛车站,房顶呈现出铜绿色,使人意识到年代之久。在看惯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的人看来,这里的建筑的确不是中国式的。
    但是,人们在走过这里的时候,不能不回忆起青岛的洋房所标志的殖民地的黑暗和中国苦难的历程。一八九八年,德国看上了山东半岛底部的胶州湾的一个渔村,并租借了它,企图把它作为经营东洋殖民地的一个据点。在青岛,道路、房屋、铁路和港湾等等都是按德国城市的样式修建的。日本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也挤了进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岛处于日本占领下,成了海军军港。
    在市内繁华大街中山路上的青岛百货公司里买了一套市内风景照片,照片照的全是解放后的名胜,例如鲁迅公园、中山公园、海产博物馆、水族馆等等。发行这样的风景照片,大概是“让人们看看今日中国”吧。一九四九年六月解放的青岛市,实际上早已面貌一新。今天有一百五十七万人,在南北长五十二公里、东西宽七公里的狭长地带,兴建了汽车、化学、纤维、机械、食品、家具等工业,随着铁路改建到远离市中心的地方,市内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烟囱。胶州湾一带,油船、拖船、货船、客船进进出出,大型吊车忙碌地跑来跑去……青岛从一个“帝国主义的要地”变成了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
    昔日的德国总督府变成了市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地,前海栈桥前的旧日本总领事馆成了妇联分会所在地。我向陪同的国际旅行社的服务员谈起刚才提到的那所教堂时,他毫不在意地说:“那里成了仓库。”曾经是财主和殖民统治者避暑、游泳的湛山地区,现在是向市民开放的第一海水浴场,漂亮的别墅区成了工农兵和干部的疗养地。
    访问青岛的外国人,近年逐渐增多,去年从胶州湾登陆来访的游客有一万人,从青岛车站下车的游容有一千人,青岛正在变成为中国的一个为数不多的国际城市。泉城建立新工厂山东省会济南,自古以来就以“泉城”载人史册。在市内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水泉。清澈如水晶一般的泉水不断涌出地面,看到这诱人的情景,怎能不使人留步?特别是市中心区的趵突泉,每秒喷出一千六百立方厘米清水,看上去宛如一支跳跃的冰柱。济南市,包括郊区在内,共有人口一百六十九万人,是京沪、胶济铁路的枢纽,是以机械、化学、面粉为主的工业城市。拥有四千人的济南第二机械厂,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现代化工厂,可以生产长二十米的刨床和二千吨的压轧机,这些产品销往东欧和东南亚各国。可以说,济南是历史和现代共处的城市。
    但是,无论如何也抹不掉旧日本军队在近五十年给济南留下的污点。旧日本军队曾借口避免中国北伐军撤退导致混乱,在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二八年两次入侵济南,从而构筑了侵略东北的另一个跳板。大力治水治理黄河——全长五千四百公里的这条中国第二大河,自古以来就是一切执政者的最大课题。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前的二千多年,决堤一千五百多次。洪水波及北至天津,南至江苏和安徽一带,面积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夺去了无数的生命和财产。
    因此,新中国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首先是不懈地疏浚和修复河道、堤坝,其次是向征服黄河进行挑战。在最近二十多年,河南和山东两省,每年冬天都动员三四十万人加高加厚堤坝,共修筑了长达一千八百公里的堤坝。在这一工程中使用的土石材料就达三亿九千万立方米,真是一个大得惊人的天文数字。
    我们访问的济南以北七十公里的历城县北店子扬水站附近,现在正利用冬闲,准备修建大规模的治水工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