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法刊书摘《苏维埃式的不劳而获制度》(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6-09-09

    【本刊讯】法国《快报》周刊今年四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一期,选登原美国《纽约时报》驻莫斯科分社社长海·史密斯所著《俄国人》一书中的部分内容,题为《苏维埃式的不劳而获制度》,摘要如下:在埃里温手风琴过剩却没有厨房用具
    苏联的经济谈不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列宁格勒,滑雪板多得很,却几个月见不到肥皂。当我到埃里温(亚美尼亚共和国的首府)的时候,手风琴确实不少。可是,当地的居民都抱怨说,已有好几个星期买不到厨房餐具和茶具了。
    在莫斯科,我结识了一家人,他们为了给孩子买一个尿盆,卖命地奔波一个月,也没买到。而收音机却是多得卖不出去。我们有一个朋友,是美国新闻记者,想买打火石,我们都劝他算了。因为两个月来,在整个莫斯科,都没见过一粒这玩意。
    市场上的消费品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和天气一样难以预测。因此,苏联消费者们也创造了一套办法。他们了解一些工厂,尤其是巴尔干国家生产的东西不错,妇女服装比较别致,男人衬衣不那么呆板,很好的睡套和收音机,他们十分清楚这些货物一销即光,为此,他们整天地逛商店,企望碰上好机会。
    由于购买的需要,还由于要得到好东西的欲望,这就使“排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每天排两小时队天天如此
    一个中等家庭的苏维埃妇女,一天花上两个小时排队,这是一般的情况,而且天天如此。我曾经读过一条消息:苏联人,仅仅为了购买一些日常用品,每年就要浪费三百亿个工作小时。这还不算在邮局、储蓄所、洗染店、理发室及退瓶子押金柜台前所等的时间。三百亿个小时,就是一千五百万人整整一年的工作时间。
    我们的莫斯科朋友,曾经拍了一张照片。这是一个已经排了两天两夜的四行队伍。他们计算了一下,估计有一万人到一万五千人。这么多的人就是为了登记买一张地毯。
    人们一看到排队,立刻就加进去,然后才问买什么。
    买东西要排三次队。先是挑好货,算好价,让售货员搁在一边;然后去收款处交钱,领取收条;再就是递上收条,拎走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这产生了另外一种结果——一般买不着的东西要付出惊人的代价。
    一位苏联女记者对我说:“我碰到运气,弄到一双称心如意的鞋子,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就是说,手腕高明;或者是说,是有人介绍的;或是我笼络了一位女售货员;再或者说,这是我从一个商店跑到另一个商店,排了数小时队才买来的,我当然为此而骄傲。”同样,我也看到过,一些妇女眼里所闪烁的得意的光辉,她们为了一件装饰品,或一件南斯拉夫的毛衣,排了一个下午的队。公家司机在停车场上偷取汽油
    我初到俄罗斯时,住在列宁格勒的耶弗罗贝斯卡亚馆。有一次,我失望地找不到一辆出租汽车。旅行社给我用电话要了一辆,我一直等了二十分钟,也没有来,弄得我都要迟到了。就在我要去汽车站的时候,一辆小轿车停了下来,车上饰有海军的标记。我走近去,向司机打听哪儿才能找到一辆出租汽车。(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