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香港《大公报》文章:《劳动力改向流中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6-08-06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八月三日以《劳动力改向流中东》为题刊登一文,摘转如下:
    世界劳动力的流动方向有了新变化。过去二十几年的趋势是科技人员流向美国,廉价劳动力流向西欧。但现在出现了新集合点——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吸引了大批人前往。
    人们一看这地名,便知道这是石油生产引致出来的结果。说起来也真难使人相信,据估计有二百五十万外国人目前正在中东、北非的产油国家工作。
    就是这个庞大的数目,也并不意味着已经到达饱和点。在今后数年中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甚至有一条消息说,中东某些国家已经在汉城、马尼拉和台北设立了人员招募处,招募劳工前往中东进行生产。沙特阿拉伯的工业、电力部长自称,“沙特阿拉伯已经无法自己供给本身所需要的劳动力。”
    中东国家所需要的外国力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纯进行体力劳动的工人,另一方面则是受过高度训练的行政人员和工程师。劳工的缺乏,是产油国的石油生产量越来越多所带来的结果。在科威特,已无法找到一个当地人愿意接受肩扛担挑、弄脏双手的工作。在沙特阿拉伯,几乎也找不到人愿意干力气活。
    在管理人员方面,则这些国家的本国人缺乏这种人材。某些国家的政府里,要邀请美国人或西欧人充当顾问。较低级的白领工作,由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和苏丹人来承担。石油国家对这些职位出的薪水比这些国家为高,因此,美国、欧洲国家以及印度次大陆印巴两国的人,被吸引到这些日与沙漠、石油为伍的国度里工作。
    据估计,中东北非石油国家今年的收入可以拿到九百亿美元,比去年还要高出一百亿美元。这些巨大数额的收入,有一部分就转到公共建设上,新城市、港口、飞机场、公路、学校、医院和工厂就建设起来了。
    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一项统计报告指出,“人力的缺乏构成了经济的主要瓶颈。现在的问题不在于缺钱,而在于缺人。”卡塔尔经济和商业部长说,“人力不足问题,是波斯湾国家的普遍现象。”
    这些人到了中东和北非国家,也为这些国家带去了一些新问题。例如,他们的高薪加剧了通货膨胀,他们的大量和长期居住加剧了房屋荒。
    另一个问题就是新的思想——文化思想和政治思想传入这些国家。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政府的某些官员就表示,他们为此感到头痛,不愿意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任何新的体系和新的变化。话虽如此,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是躲避不开的。例如,伊朗去年就有一场大罢工,要求改善工作环境。参加罢工的人之中,有好几百名直升飞机驾驶员,而这些驾驶员,绝大部分是美国人,他们是被聘请而来训练伊朗空军的。
    伊朗也的确因为害怕外国工人流入太多而发生新问题,减少了原有的雇用计划。政府人员原来估计,到一九七八年时,要雇用七十二万名外国工人。现在,他们只打算雇用九万人,一下子把人数斩掉了八分之七之多。这一变动,也是根据自给自足的思想而来的,希望能在这几年之内,尽量训练伊朗人来填补这些空缺。
    即便如此,最新的统计显示,伊朗现有五万外国人在国内各地工作,其中以美国人占有最大比例。此外,还有一大批西德人在那里工作。德黑兰有一家德国学校,有一千六百人上课。
    与此成为对比的,则是沙特阿拉伯越来越依仗外国工人。据最近估计,沙特阿拉伯目前一共有三十五万名工人,这还不包括也门人在内,因为也门人一向被视为“邻国”人,而不同于外国。沙特阿拉伯目前正在执行的五年计划,如果想要成为现实,那么,它就要增添五十万名外国工人。
    前往中东、北非石油国家工作的劳工,职务比较专门,其本国尚无此需要。至于受过教育的美国人和欧洲人,则其所得薪金远较在本国时为优渥。一名美国工程师、经理或大学讲师,在中东所得的待遇,一般比美国高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这就难怪,在中东、北非石油国家中,大约有六万名美国人在那里服务。
    最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出招聘广告,为沙特阿拉伯的铝厂寻找一名财政稽核。这项工作的待遇是三万镑以上一年,另付汽车津贴、公费房租。这样的待遇,就今天的英国国内主管级人员来说,简直是天高地远,可望不可及。
    当然,中东和北非的工作条件也并不见得尽如人意。前往工作的人并不怀有什么理想,而只是私人钱财的追逐,因此,中途离职回国,而不能将合同履行期满者大有人在。
    美欧技术人员前往石油国家寻求出路,亚洲非洲劳工不再流向欧美而流向中东,这是世界经济构造大变化的一种反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