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香港《大公报》文章:《零售“马其诺防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5-10-06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九月六日刊登一篇龚念年所写题为《零售“马其诺防线”》的文章,摘要如下:
    早在十年前就看到了“马其诺防线”出售的消息,最近从法国传来的报道,却说这条防线仍在零星发卖中。由此可见,这条长达二百公里的军事堡垒,的确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不动产”,“分段出售”,一直卖了十年还未卖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马其诺防线”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巨大的军事工程之一。然而,它又是一个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却从未发挥过一丝一毫效用的军事工程。一九四○年,纳粹德军进攻法国时,并没有攻坚,只凭着侧翼迂回的运动,便从比利时抄到了“马其诺防线”的背后,一鼓作气攻下了巴黎。
    这些日子,马其诺防线的大炮阵地、军事指挥所、了望岗哨等等建筑物,连同战壕,被人一座座、一处处地买去,当作旅游地点,或是夏日别墅。四十多年前,“马其诺防线”全部建筑费是五百万法郎。现在,却因为人老珠黄,贱价发售,购买一处碉堡只要二万八千法郎,便可以成交了。
    许多买家是德国人,他们年轻时所受到的纳粹军训主要科目便是如何攻落“马其诺防线”,现在大概出现了怀旧热。当年虽然并没有与这条防线硬碰,现在却忍不住买下一段来,成为它的主人,大过其瘾。他们甚至将所购下的碉堡,油髹成粉红色,每逢周末前往度假。
    卢森堡一名企业界人士购买了一处大炮阵地和附属的两公顷土地,在四周种上松树。巴黎一名美容院老板购买了一座小兵营,改为夏季住宅。
    “马其诺防线”以马其诺而得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军在凡尔登之役大败,几乎溃不成军,大战结束后,当时身任法国国防部长的马其诺汲取教训,认为要想抵住德军的进攻,就得在法德边境修筑一条隐藏在地下蜿蜒不断的工事。不仅大炮可以随意升降,就是工事里面也可以用窄轨电车、摩托卡等连接交通,以便军队增援、弹药补给都在地下进行,对方根本无法切断运输。
    这个巨大工程一共修筑了九年,动用成千上万的工人——而且有大量的德国人和波兰人,一共搬运了一千二百万吨的泥土,使用了二百万吨水泥和十五万吨钢铁,最后建成这座被视为固若金汤的防线。
    为了要冷却大炮炮筒,一共打了无数口一百米深的水井,以便汲水上来,进行冷却循环。他们还得建造无数个五万公升的蓄水池,供应驻军食水,并且铺设了大量水管,通往各战壕、炮兵阵地、指挥所。
    各指挥阵地都有双线电话,上面建有六十吨钢筋水泥重的了望哨。因为指挥所里装有三十年代刚出现的冷气设备,声音特别嘈杂,便只能派遣了望员、狙击手和哨兵,把头伸到了望哨里去执勤。
    法国派驻了重兵守在“马其诺防线”里,几万军队却得了“钢筋水泥恐惧症”,认为这样的防线,无异是变相的牢房。军方为了维持士气,只好每天放风,允许他们到野地里去打猎,用猎枪猎取野兔来吃。
    这条防线本来应该从法德边境,穿过比利时,直达海边。但是,当时的比利时国王坚称,如果允许“马其诺防线”穿越其国土,等于对纳粹德国表示了不友好,会招致希特勒派兵侵入比境。“马其诺防线”因此只好修到法比边界为止。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希特勒并没有考虑到比利时国王的表现是友好还是不友好的问题,一上手就攻进了比利时,抄了“马其诺防线”后路,并且一直把增援法国的英军从敦刻尔克赶下海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其诺防线”成了极大的自我讽刺,军事意义也不再存在。曾有一个时期,因为战后钢铁缺乏,二手货金属商人想从它身上发财,把它的废钢废铁撬出来发卖。但由于工事十分牢固,要进行大量爆破,才能实现这一愿望,他们只好望“线”兴叹,断绝此念。
    后来,利用“马其诺防线”战壕作为仓库的办法应运而生;由于它有许多地段的地面极为潮湿,于是改作香菌繁殖厂。“马其诺防线”下莱茵河有一处大规模碉堡改建为第二次大战军事博物馆,这还较有意义;另有一处碉堡却改装为俱乐部,从硝烟战火变为急管繁弦,相距未免太远了。
    当地居民中,有不少人听从了“某一个人道主义机构”的建议,分别购买防线,一节节、一段段,遍种玫瑰,其用意大概是想用花朵代替战争。要鲜花,不要战火。
    “马其诺防线”在几十年前的名气虽然很大,但是历史证明,它非但没为法国增添国防力量,却正好相反,解除了全国人民警惕战争的思想武装,以致德国军队一旦迂回到防线后面,法国的军事力量立刻土崩瓦解,从而造成了巴黎的陷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