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非洲》月刊文章:《坦桑尼亚:同中国的联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5-03-02

    【本刊讯】在伦敦出版的《非洲》月刊一九七五年一月号刊登卡杜马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坦桑尼亚:同中国的联系》,全文如下:
    可以说,很少有非洲国家象坦桑尼亚那样从中国援助中得到那么多的好处,尤其是从质量上而不是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援助的情况更是如此。
    中国向坦桑尼亚提供的援助是名副其实的援助。它是真正为了实现国家的自力更生的援助。在中国的慷慨援助中既有赠与,也有在二十到四十五年中偿还的无息贷款,而且中国援助的项目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真正工具。
    从中国援助中获益的项目包括在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短波发射台、友谊纺织厂、乌邦戈农具厂、国民服务队的一座制鞋厂、在纳钦格瓦的一座木材加工厂、在鲁伏和姆巴拉利的国营农场以及造价数百万先令的坦赞铁路。
    首先必须从中国和坦桑尼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制度来看待中坦关系,虽然坦桑尼亚刚刚开始缓慢地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果说它向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宣布进行总体战是同中国结盟的充分理由,那是错误的。坦桑尼亚在不顾严重困难而想改变它的社会的努力中将会发现建立较早的社会主义国家——例如中国——的经验是十分适用的。
    中国的援助是及时的和急需的,因为正是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坦桑尼亚可能轻易地退缩而回到一种形式更坏的资本主义。中国的援助也是恰到好处,因为中国支持的部门对社会主义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为了教育人民和使人民充分了解情况,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大规模的新闻工具。现在正在修建的短波发射台将大大有助于达到这个目标。友谊纺织厂——它利用本地的棉花以及一种大量使用劳力的工艺——是在对布匹的要求增长十分迅速以及为城市人民提供更多工作的必要性十分迫切的时候建成的,这座工厂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需要。
    坦桑尼亚主要是个农业国。因此它需要农具以及良好的农作物耕作方法。一座农具厂的建立为技术的改造创造了基础,而这两个国营农场为提高产量铺平了道路。例如,鲁伏国营农场每英亩生产二点五吨大米,而当地一英亩只生产不到一吨大米。仍在发展中的姆巴拉利国营农场每英亩已平均产一点五吨多一点。坦赞铁路有助于开辟挖掘农业和矿产潜力的广泛范围,从而为坦桑尼亚持续发展自力更生建立了甚至更坚强的基础。当这条铁路越过赞比亚边界时,坦桑尼亚南部的图库尤区的煤和楚尼亚的铁矿就马上开采了。它们将同中国已经同意资助的另一条铁路连接起来。
    在桑给巴尔,中国已帮助建立了制鞋厂、糖厂和香烟厂以及一座拖拉机和机械工具厂。中国还援助稻米种植农场。在中坦合作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中国已在各方面向坦桑尼亚提供了二十五亿以上先令的援助。
    只有北欧国家,尤其是瑞典、挪威和丹麦,对坦桑尼亚也是慷慨的。中国的援助特别引人注目,因为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需要把它的资源用于自己的发展。
    中国援助还有另一个方面值得注意。中国资助的大部分项目是中国人自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兴建的。
    坦赞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界上还会有任何其他国家以这样快的速度和这样低的费用修筑它是令人怀疑的。
    中国人通过在坦桑尼亚所做的事情表明了他们是多么刻苦。在全部过程中,中国人要确信,他们尽可能多地利用当地材料和设施。他们住在当地人使用的用红树杆或其他类似建筑材料建造的简易房屋里。
    在达累斯萨拉姆,他们利用椰子树,作为他们内部各种活动所需的木料,从而省下从事要求用更高规格的木料家具进行的工作所需的比较昂贵的软木和硬木。
    中国人节约使用当地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一向看到西方建筑公司提出奢侈要求的许多人评论说,如果把这条铁路交给西欧或北美的公司修筑,它们现在仍会在修建营地。
    中国人举止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他们在短时间内向当地人民教授他们的技术。例如,当他们建成友谊纺织厂——它那时雇用三千多名工人——时,他们只留下五十名中国人帮助坦桑尼亚人熟练掌握他们学到的技术。
    这座工厂中的全部工人都是在建厂期间训练出来的坦桑尼亚人。甚至那五十名中国人也是应坦桑尼亚的要求而留下来的。中国人不只是建工厂和训练本地人维持工厂生产,他们也要确信将有能使工厂运行的部件和零件。
    中国人援建的所有工厂和工程都附有精细的装备,可以帮助在工厂内或在坦桑尼亚国内生产技术上许可的尽多的部件和零件,从而避免依靠中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