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日《国际时评》文章《苏联和东欧在“解冻”形势下的痉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4-08-30

    【本刊讯】日《国际时评》月刊今年第七期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苏联和东欧在“解冻”形势下的痉挛》,摘要如下:
    华沙条约组织首脑会议的主要目的,与其说是调整苏联同东欧国家之间的政策路线,不如说是使东欧政权顺从克里姆林宫的政策方向。在会议的联合公报中只字未提的问题,不少是作为主要议题而花了很多时间。在今年的会议上,对讨论尼克松政权的命运、美苏关系的未来和中苏对立的展望,占了很多时间。不过,同这些问题直接相关,从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却可以看出克里姆林宫当前的重大关心即忧虑。
    这就是:第一,东西欧之间紧张局势的缓和同苏联的宣传和期望相反,不但没有顺利地得以促进,相反却加强了倒退的倾向;第二,苏联寄予很大期望的全欧完全保障与合作会议越来越增加了以虎头蛇尾而告终的危险;第三,苏联军部赤裸裸地暗示出进一步加强欧洲正面的苏联军事力量的方向,据料这是为了对付上述两种因素,多少带有一点恫吓的意图。
    从一九七二年到七三年的上半年,由于勃列日涅夫的“个人功绩”和苏联外交界的极大努力,在东西方之间增强了消除冷战和缓和紧张局势的气氛,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尽管如此,但东西方缓和紧张局势的气氛并没有牢固地扎根,却象幻境一样虚无漂渺。其原因大半在于西方,但多半是由于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就象在一件外衣掩盖下的铠甲那样不断地时隐时现,以及苏联自我暴露的行径。
    在共产党国家内,政权因市民对生活不满发生暴动而垮台的,波兰是第一个国家。勃列日涅夫政权对这个先例感到惊恐不安,这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勃列日涅夫已经被迫需要改善和提高国民生活,以便对付来自下面的消费压力。
    尽管勃列日涅夫大肆鼓噪和平共处与缓和紧张局势,想要推进向西方开放门户的政策路线,但是西方世界作出的反应自不待言,就是苏联国内极为复杂的政治牵连和政权利益的交错,也处处阻挠顺利地推进勃列日涅夫路线。首先必须指出的是目前相对加强了军部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苏联军部不同意通过大幅度削减军费来提高国民生活,也不欢迎来自欧美和日本的经济技术援助,认为这是“侵略”苏联。
    不管勃列日涅夫在酝酿阶段意图如何,克里姆林宫在日内瓦的欧洲安全保障与合作会议、维也纳的削减中欧兵力与装备谈判和日内瓦的第二次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图,已被西方世界特别是西欧国家所看穿。其目的就是:首先使苏联的综合军事力量在东西方的平衡中占居优势,特别是在美国从欧洲撤退之后,苏联想来填补真空,煽动欧洲国家之间的分裂和对立,施加“超级大国”苏联的影响,实现控制欧洲;其次,苏联想固定欧洲的分裂现状,维持东欧的闭关自守社会,加强对它们的隔离和控制,腾出一部分以欧洲为对象的苏联军事力量转向亚洲和远东,在中苏对立中把西方拉向自己一方,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同时,扩大对亚洲的压力。
    上面所说的始终是克里姆林宫的长期和短期想法。苏联政治局的任何一位领导人都不指望全盘实现这种过于铺开的想法。
    正象已经谈到的那样,勃列日涅夫同西方共存与合作的外交路线正面临着军部的批评和党政官僚机构的抵制。但是,不管勃列日涅夫走钢丝如何危险,对苏联来说,既然要同西方世界解冻,那么,重要的就是在苏联同东欧之间的经济联合与合作关系的名义下进行政治控制。《真理报》把它强调为苏联外交的“首位”。
    正如欧洲安全保障与合作会议所表明的那样,克里姆林宫解冻外交的焦点尽管是为了加强苏联对东欧的控制,但是却越发增大了适得其反地产生其对立立场——使东欧同苏联疏远而加强同西方的联系——的危险。不过,这种方向使同苏联联系在一起的东欧“鹰派”势力的权力地位面临危险,似乎已经引起他们的反击。典型的例子是波兰和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的胡萨克政权在东西方解冻的形势下试图改善接纳西方世界的姿态,去年曾试图放松对在一个短期内支持杜布切克路线的知识分子的迫害。不过,由于保守势力卷土重来,胡萨克第一书记作为对苏联和国内“鹰派”的人质的地位却进一步加强了。
    上述东欧国家的痉挛反过来影响勃列日涅夫路线,将使其“西方政策”更为困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