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西德《政治见解》文章:《苏联的“和平攻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4-08-26

    【本刊讯】西德双月刊《政治见解》最近一期发表一篇文章,题为《苏联的“和平攻势”》,摘要如下:
    从五十年代中期赫鲁晓夫采纳了中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式,把“和平共处”的概念从其长期不受注意的地位提出来以来,有两个基本原则指导苏联的对外关系: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
    一般来说,在西方非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和平共处”这一原则得到优先的注意。当人们知道,苏联的现实外交政策不完全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时,这样做是正当的。就是说,不是苏联在对外关系上所有政治意愿的表示都能从“和平共处”这一原则引出来的,所以过份地专注于这一原则就有不仅会有错误地判断苏联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的坚定性的危险,而且——首先——会有忽略或者不是在相应的关联中来看待苏联外交上重大措施的危险。
    因此,可以确定苏联的“和平攻势”是一种军事和政治的双重战略,它有直接针对对手的社会结构,间接针对对手的经济基础的侧面措施。这又迫使西方分析威胁的人不仅要把华沙条约的军事装备及其同西欧安全的军事和政治关联作为他们判断的基础,而且还要透过更为精密的危险指示器的玻璃片来看苏联的整个外交活动。
    在北约组织防务计划委员会部长会议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七日的最后公报中,部长们“担心地指出,尽管政治方面的事态发展,苏联及其盟国在继续扩大它们军事计划的规模,加强并改善其各地区的武装力量。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趋势将改变。苏联现在拥有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军事力量的能力,而且大大超出为保卫其本国领土所必须的军事力量”。
    苏联的军备努力至少在意识形态上是坚定的。苏联既没有接受把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平衡”作为政治发展的可取的最终状况,也没有接受它作为其对外和安全政策的指导原则,虽然它同美国的某些双边协议似乎也意味着这一点。
    战略核力量对比的发展看来证实了过去仅从对形势的完全非意识形态的判断出发认为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苏联不仅追求“世界标准的均势”,而且追求军事优势。
    对苏联的扩充军备完全可以这样来解释,即苏联在世界从两极向多极过渡的时候努力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舰队政策的样子追求“两种力量标准”。按俄国的传统,苏联的军事思想也倾向于认为只有自己占优势才能保证安全,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性经历很可能更加强了苏联的这种想法。
    因此,大步向前的苏联扩充军备过程在毫不减速地继续。重点明白无误地是在战略核武器方面,在海军方面,从地理来讲是在中欧以及在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壤地区。
    在核战略方面力量对比从签订一九七二年莫斯科暂时协定以来虽然发生一些不是重大的变化,但苏联得以缩小了美国的技术优势,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的数量上“不平等”的条约表明了这种优势。据美国国防部长施莱辛格的判断,苏联试验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作战装置和发展新的超重量级洲际导弹,有使苏联在战略核进攻武器方面的优势到一九八○年达到五比一的危险。
    在海军方面要特别注意适于在大海作战的舰只类型(潜艇,驱逐舰,巡洋舰,航空母舰和供应舰)。在这方面总的看来还是北约舰队占优势,但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无论如何苏联海军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显示实力,而且在发生冲突时完全能严重地危及北约的舰队,从而危及对北约组织极为重要的海上联系通道。在这方面特别重要的是“德尔塔级”的新潜艇,其SS—NX—8弹道导弹射程达四千浬,因此能不离开本国领海射到北约组织领土的任何一点。
    自六十年代中以来,苏联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壤的地区的陆军和空军的实力增加了两倍多。但苏联武装力量的移动仍然表明,军事上的重点以及苏联军事和政治意图的矛头所向还是在西方,这一点没有改变。在苏联约一百七十个陆军师中,百分之七十五驻扎在欧洲,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在亚洲;百分之七十的空军在欧洲,百分之三十在亚洲。百分之九十的中程武器和约百分之八十五的短程武器都放在欧洲。位于亚洲部分的苏联军队,其主要是防御性的布署、结构、后勤和装备使整个概貌显得更为清晰。(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中欧军事力量的对比继续不利于西方。自从“雷克雅未克信号”以来,华沙条约组织(在中欧)的总兵力约增加了百分之十二,这特别是由于苏联驻东欧部队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而造成的。
    华沙条约组织的动员体制组织得比西方好,这一点在本来就对西方不利的地缘战略的形势下所带来的后果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差距在一场冲突进行的过程中会迅速扩大。
    无论如何,显而易见的,并且在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到的现有关系的真正变化,乃是华沙条约组织向前推进的潜力得到了加强。埃里克森提出的关于上面已经提到的装甲部队的现代化和逐步扩充,加强了的炮兵、核武器和火箭装备,不断使用现代化的桥梁建筑和工程兵器械以及大大扩大后勤部队的能力的细节清楚地说明了问题。这样一来,华沙条约组织不用从内地调来大部队,不用进行公开的动员,它立即“从原处”进行突然袭击的能力便得到了改善。
    苏联双重战略的第二个打击方向在此期间大大地浸蚀了西方工业国家自卫的意志和防务准备。所有各方在一个集体安全体系中和平合作的感应作用和苏联多次宣布也愿意在非直接的安全政策方面的重要领域进行谈判和合作,使欧洲国家越来越把缓和变为防务政策的实立脚,把防御变成虚立脚。威胁的感觉已消失。国防预算时常受到“陶醉于缓和’”的公众舆论的交叉火力的攻击,这种舆论的高度期望看来只能——无论如何但是最简单地——从国防部长的饭锅里得到满足。
    这种发展的结果清楚地呈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趋势上继续下降的防务支出
    ——缩短服役期
    ——往往打着“结构变化”的招牌宣布了或已经宣布实现了裁减现有军队
    所有这一切是这样,虽然在华沙条约范围内
    ——没有减少防务支出
    ——没有缩短本来就是比较长(二十四个月到三十六个月)的服役期,而且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还要延长
    ——社会的军事化通过扩大准军事和民间军事服役,与其说是减少还不如说是增强了
    ——苏联打算把目前弥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常规武器不足的、设置在欧洲的美国核武器和美国在国外的基地纳入第二轮限制战略武器谈判,这是一个信号,表明苏联要进一步扩大在欧洲已存在着的不平衡状况。
    最后,首先是维也纳的共同均衡裁军的谈判和日内瓦的欧安会议第二阶段都表明,苏联的一时耸人听闻的谈判攻势在现在应该“言归正传”的时候停顿下来了。看来在日内瓦和维也纳目前都不可能有重大进展。
    但是,苏联比西方更少得多地要依赖于(会议的)成功。对它来说,进行谈判的事实就是一种政治上的成功,因为鉴于军事对比的发展时间本来对它有利。相反,西方国家却不仅常常处于要在内政上取得成功的压力之下,它们还每天面临着这种谈判的“欺骗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自六十年代末以来,苏联或者在国际社会主义团结的名义下,或者通过煽动由殖民时代产生的反西方情绪,弄到了在世界各个角落,特别是在地中海地区的一系列军事基地。利用这一点和利用同时进行的通过对领土所有国施加影响而促使取消美国在海外基地的努力,苏联有可能使美国在许多地区的海军存在失去了作用,甚至在一些地方建立了新的、有利于苏联的地区性的不平衡。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侧翼问题就是这种发展的一个雄辩的例子。
    鉴于苏联双重战略——一方面是军事实力政策,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缓和的政策——对中欧均势变化的影响,看来重新审查军事力量对比结果的口头值是必要的。
    在中欧发生公开的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仍是小的,而政治威胁和讹诈的危险越来越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