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英报继续刊登约翰斯通的文章:《勃列日涅夫采取守势。斯大林主义者暗中等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3-12-01

    【本刊讯】英《苏格兰人报》十一月二十四日刊登了威廉·约翰斯通的第三篇文章,题为《勃列日涅夫采取守势。斯大林主义者暗中等待》,摘要如下:
    勃列日涅夫这位冶金工人的儿子现在是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明年他将满六十八岁了,尽管目前他患有高血压病和据说心脏衰弱,但是他极有可能在莫斯科的阴暗的权力走廊里拥有充分的资格,来领导明年一月份纪念列宁逝世五十周年的庄严庆祝活动。
    列宁现在仍然持有第一号党证,他一向受到,即便是现在还受到保守的、老牌的——以及毛派的共产党人的尊敬。勃列日涅夫现在持有第二号党证,他直到列宁逝世后七年才参加党的队伍。
    庆祝活动将是向在红场的列宁墓献花圈,甚至有可能重新提出勃列日涅夫曾经许下的诺言:制订苏联新宪法,在他一九六四年上台后仅仅两年,他就说将在一九六七年公布新宪法,来庆祝十月革命五十周年。
    但是,最重要的是,勃列日涅夫还无保留地声称,他将奉行“列宁的方针”,这种说法很可能将使目前的意识形态敌人——出类拔萃的中国人——的阵营嗤之以鼻。
    勃列日涅夫在中国人面前最喜欢扮演的角色经常是一个受到损害的无辜者的角色,最近一次他受到这种嘲笑大约是在几个月以前,当时中国人以他们自己的不可思议的方式决心对莫斯科提议的签订中苏和平条约一事,干脆回答“不行”。那次是在八月份发表的一次重要政策讲话,勃列日涅夫访问华盛顿之后几周(他“支持”的尼克松总统开始受到水门事件的压力前几周)。当时勃列日涅夫特地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角度强调,他的引起争议的对外政策,如他所认为的,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健全的。
    这样一番话的逻辑显然并非无懈可击,如果同得到克里姆林宫赞许的其他说法——尤其是应当允许每一个国家(是否也包括中国在内?)用它自己的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相比,这番话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正是由于对勃列日涅夫发表的这番话得出——也许是无意中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中国的意识形态专家,以及那些总的来说遵循斯大林主义路线的苏联共产党人的领导人,很可能怀疑勃列日涅夫的政策。
    严格遵循斯大林主义原则的担任领导工作的苏联共产党人到底有多少,是谁仍然恪守这种思维方法,自然现在很难确切地说出来。然而,只要举出,赞成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准许对柏林墙边的所谓逃亡者仍然开枪射击,以及最不祥的是,同中国继续进行神经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了。
    可以说,由十六人组成的政治局的平均年龄正好在六十三岁以上,这比斯大林一九五三年去世前他的政治局的平均年龄大七岁多。目前政治局五个委员年龄在七十岁以上。
    他们的年龄所以具有重大意义,部分是因为它们完全没有反映全体苏联人的平均年龄。更为重要的是,今天政治局的那些“平平常常”的男人(政治局中没有妇女)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们政治上成熟的大部分岁月,是斯大林三十年代的大规模清洗正处于高潮的时期。战争结束后发动的清洗,显然他们也经历过来了。
    例如,勃列日涅夫本人在一九三一年入了党,从而得以钻进乌克兰的一些州,到一九三八年成了正式的党的官员。在同一时期,柯西金正在管理一个工厂,在勃列日涅夫获得党的职务的那一年,他获得了负责管理列宁格勒布执委会的地方政府重要职务。在“三驾马车”中受教育最少的波德戈尔内主席在危急的清洗时期——也在乌克兰——努力向上爬,取得了该共和国食品工业部副人民委员这一非常敏感的职务。
    无疑,政治局元老派中最引人注意的委员、同时在元老派中拥有显要地位,意识形态上大概最纯而又纯的人是苏斯洛夫。苏斯洛夫明年将是七十二岁,在列宁去世前三年入党,人们一致认为,他仍然是在上层集团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生性是个学者,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他运筹谋划比勃列日涅夫更有头脑。
    如果有谁能对政治局中的一派施加影响,策划推翻勃列日涅夫——正如推翻赫鲁晓夫的演习所表明的,俄国人没有别的办法废黜一位领导人,那么这可能就是苏斯洛夫。如果勃列日涅夫的继任人不是这个能干的、前莫斯科大学讲师的门徒,那会使人感到意外。
    另一个年龄相仿、信仰并非相异的人是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他在六个月前刚参加政治局。在战争期间,他在斯大林手下担任过战略性的、“敏感的”工作,后来被派到东德,担任驻那里的苏军司令。这意味着,他对镇压一九五三年柏林起义负有责任,在十五年以后,据信他在镇压布拉格之春时鼓吹强硬路线。
    他特别关切苏联日益卷入中东的努力。自从一九六七年六天战争以来,他至少去开罗访问了六次。去年,他去那里至少三次,鉴于他去那里的记录,埃及作出驱逐苏联“顾问”的决定一定会使他感到非常不安。他会反对和解,反对同美国人缓和,并且对于在最后停火之前俄国人没有派大量苏军去战区这一点感到恼火,那是非常合乎逻辑的。
    正是在这样一些人及其政治局的派别(大约多达六人)的疑虑和怀疑面前,勃列日涅夫不得不维护他的政策。如果中东形势以不会使俄国人丢脸的方式获得解决,如果经济振兴起来,如果同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关系能使意识形态的敌人乱作一团(同时会带来真正的贸易和技术好处),那么勃列日涅夫会生存下来。
    但是,现在存在的“如果”,甚至比刚才列举的那些还多。这些“如果”,勃列日涅夫是十分清楚的。他还知道,虽然对他个人的迷信可能在上升之中,但是依然不是没有批评他的人。最后,他懂得,他个人被捧得越高,垮台的时候就摔得越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