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南洋商报》评阿富汗政变文章:《酝酿变化的南亚局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3-07-31

    【本刊讯】沙捞越《诗华日报》七月二十四日转载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七月二十一日的社评,题为《酝酿变化的南亚局势》,全文如下:
    正当巴基斯坦国民议会通过议案授权布托政府,于适当时机承认孟加拉之际,巴基斯坦率先释放四九七名孟加拉人,向达卡及新德里表示善意。印度亦继以一项遣返四三八名巴战俘与平民的回报行动,而令印巴外长可订于二十四日在巴基斯坦举行一次会议,以商讨释放被扣留在孟加拉九万多名巴战俘事宜。当久悬未决的释俘及承认达卡问题可望获得解决的时候,由于阿富汗之突然发生政变,而使有希望获得澄清的南亚政治局势,又告混沌起来。
    由于阿富汗政变的初期,改制为共和国的阿富汗新政权所具特质与政治倾向,还不十分清楚明朗,所以,此项政变并未立即引起外界的注意。但较新的报道,却已暗示这是一项可影响南亚局势的变动。阿富汗政变如被证实能获得成功,则将不是一桩孤立的事件,而是含有冷战色彩,与某一大国已“渔翁得利”的新变化。
    执掌政权的达乌德将军向阿国人民所作将实施民主与继续采取不结盟政策的宣布,及对旧政权展开实行“伪民主”与“把国家导向破产地步”的攻击,似可获得同情,但亦是套用一般政变人物的习常口号。
    可是,继后传来新政权可能步新德里后尘,与莫斯科缔结含有军事性质的友好条约,及达乌德将军于政变后所表达“将继续努力解决巴基斯坦西北边省的巴克同土族要求独立的巴克同尼斯坦纠纷”的强硬立场,又可能导致巴基斯坦势将面对阿富汗受支持的政治攻势,以及达乌德政变行动,乃意味莫斯科所推行的亚洲安全体系概念,又得一项实质的新进展,则说明阿富汗政变乃具较复杂的背景。
    莫斯科的这项对华盛顿及北京的隐瞒行动,可能导致南亚局势发生某种变动。如果达乌德将军能抵受并挫败国王的反击行动,乃象征那个过去对印巴纠纷采取中立态度的阿富汗,将会因巴克同尼斯坦纠纷,与新德里联合,与巴基斯坦对立,且成为苏联的一项重大收获。
    巴克同尼斯坦运动的受到支持,乃反映布托总统态度的必须软化。阿富汗新政权在这个问题上之更得到苏联的大力撑腰,又指出巴基斯坦处于一个较脆弱的地位,且可能影响印巴与巴孟的微妙谈判。
    虽然依据逐渐显露的阿富汗政变实情而作出的分析只有这么多,但由这项变化,与它的可能牵连变化,却令人获得一个所谓“和解时代”的新释义。
    这个变化似可与莫斯科于最近在赫尔辛基所举行的欧洲安全会议所表现的积极和解态度,与对裁军会议借故拖延,及暗地里加强华沙条约和北约军力对比优势的矛盾,作一个对照。
    苏联在欧洲所运用的两面手法,已经在混乱西欧国家视觉上获得若干成就。西欧政治家似已相信,最近苏共中委会的改组,乃勃列日涅夫“和平路线”的胜利。这位苏共领袖前此的美法之行,虽然仍无法动摇蓬皮杜总统的传统坚强立场,与尼克松的亲密的镜头,并不意味已成功使到华盛顿沉迷于“和解”的错觉中;但似乎亦有一些人为之陶醉。
    由于勃列日涅夫于返回莫斯科之后,在欢宴北越代表团时,尚发表过苏联竭力促成世界达致军事政治和解的演说。尽管出席欧洲安全会议的一位官员所发表的有关捷克事件声明,使人们有不安的感受。但人们在对苏联方法已改而目标不改、保持某种程度警惕之余,预料莫斯科将会保持两面态度不出漏子于一个颇长的时期。
    出人意料的,乃这个两面态度,虽未因那位苏联官员的有关捷克事件谈话而出漏子;却由阿富汗政变事件的性质,而暴露其方法已改目标不改的事实。
    中立西欧,瓦解北约,是克里姆林宫领袖的目标,召开欧洲安全会议,则是他们的方法;但借故拖延维也纳的裁军谈判,暗中加强华沙条约军力与北约军力的优势对比,及日后可能抄袭进军捷克的方式,却令人看出了其间的矛盾。
    推行亚洲安全体系概念是一种方法,“东进”则是目标。阿富汗政变,虽没有外国直接介入的痕迹,但其结果,却一样是矛盾,且暴露“安全体系概念”,纯然是一种用以达致目标的手段与方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