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苏联《音乐生活》杂志文章:《芭蕾舞台上的〈安娜·卡列尼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3-06-23

    【本刊讯】苏联《音乐生活》杂志一九七二年第二十一期刊载丘林的文章,题为《芭蕾舞台上的〈安娜·卡列尼娜〉》,摘要如下:
    大剧院准备上演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的消息,使许多人困惑不解——这个打算仿佛是做不到的,是十分鲁莽的。的确、在芭蕾舞剧史上作这样的初次尝试——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翻译”成舞蹈语言,是需要很大的创作勇气的。
    托尔斯泰散文浓厚的现实主义气息,小说深刻的社会和心理题材,所有这一切对芭蕾舞艺术来说似乎是无法表达的。如果再想起托尔斯泰本人对待芭蕾舞艺术的讥讽态度的话,那么舞剧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对于用舞蹈来表现伟大俄罗斯作家这部杰作的可能性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见解,这是可以理解的。
    新芭蕾舞剧的编剧,是著名的话剧导演、芭蕾舞剧评论家利沃夫—阿诺欣。
    舞剧剧本富于戏剧性的结构,使谢德林得以创作出异常完美的总谱——舞剧的音乐充满着丰富的表情。在这里,音乐语言的现代化,同托尔斯泰作品的风格、气氛的细腻感情相结合。
    安娜、渥沦斯基、别特西和舞剧中其他人物的独舞,其舞蹈语言也是有分寸的,同时心理描写也是真实的。导演们有时运用了重复个别舞蹈片断(例如在安娜和渥沦斯基的双人舞中,在上流社会豪华晚会的场面中)和重复各种姿态优美的细节的手法。所有这些重复结果都证明是有效的。
    在演出效果良好的赛马和剧院演戏的场面中,成功地运用了一种导演手法——赛马场里和意大利歌剧院中的厢座并没有“搭”在舞台上,而是用手里拿着象征性的厢座前壁——带子的听差来表示的。这就有可能使舞蹈结构和场面调度获得更多的自由,更富于动态。
    但是必须指出,舞剧舞蹈结构的价值不等。对舞剧编导们来说,第一幕舞会上的集体舞蹈并不成功。
    安娜和渥沦斯基在“意大利”这场戏里的双人舞并不精采。在这里表现手段的简朴近似语汇的平淡和舞蹈的贫乏。但是就舞剧《安娜·卡列尼娜》舞蹈的整体来说,它的心理刻划的容量和丰富的内容是毫无疑义的。我要把大剧院的新芭蕾舞剧称作是层次丰富的心理描写和造型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