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日报刊登记者高田写的谈日中经济交流的文章:《随同经济界人士访华团访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2-10-07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九月八日刊登它的记者高田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随同经济界人士访华团访华》,摘要如下:
    编者按:日本经济界人士访华团团长稻山嘉宽得到了在恢复邦交后扩大日中经济交流方面的光明的展望之后回国了。中国正在迎来以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为目标,努力实现农业与工业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得到的强烈印象是,(中国)对和日本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寄予很大期望。随同这个访华团访华的记者把这些印象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作了总结。
    问:可以认为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
    答:访华团所参观的主要工厂是位于北京郊区的石油化工总厂和上海的电机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大型工厂。据访华团中的专家说,哪一个工厂都是自力更生的样板,有许多机器、装置都是自力更生制造的,对这种努力表示钦佩。
    问:那么,技术水平怎么样?
    答:参观了石油总厂的出光说:“从日本的石油联合企业来看,缺点还是很多的。”这似乎是说在生产设备方面,与日本相比,在生产同等产量的情况下,规模过大了,即效率低。而且也有的团员解释说,工人的人数与规模相比也过多了。
    问:参观电机厂的印象呢?’
    这是个生产汽轮机、电动机等重型电机的工厂,据说工人大约有八千人。驹井健一郎有这样的感想,认为每个工序中的机器和技术是相当高的,但在综合这些作业工序的体系的技术和生产管理体系方面,似乎还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改善的。
    问:那就可以说大体上相当于日本十年到十五年以前的技术水平了?
    答: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驹井参观了上海的工业展览馆,他说“也有带数值控制装置的工作母机和使用莱塞光的工作母机等新技术产品”,承认技术水平高。只是认为,这些好象是使用最新技术的最初的产品,还没有达到大批生产的程度。
    问:可以说,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答:向坂正男认为,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是处在开展第三次技术革新的阶段。是继苏联的技术援助和中国的大跃进之后的第三次。
    问:第三次技术革新的内容是什么?
    答:以重工业、化学工业的现代化为目标。据向坂说,就是已经开始努力要在五年、十年内实现大量生产体制、大规模化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的阶段。
    问:迄今为止,中国人口众多,在自力更生的方针下,一直是以“人海战术”来增加农业和工业的生产的。但现在,已结束了第一个阶段,正要努力实现突破人海战术这一障壁的近代化。对不对?
    答:可以这样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似乎要采取迅速地吸收日本以及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的方针。
    问:这就表明了对外国先进技术的强烈关心。对吗?
    答:向坂在同中国国际贸促会的会谈中,详细地介绍了日本的情况。即:在昭和三十年代,贪婪地吸收外国的技术
    、
    成套设备,并加以研究和改良,从而创造出了日本自己的技术,另外还开发了达到国际水平的技术。把吸收外国的技术运用为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
    问:你认为中国也想参考日本的这种经验和成绩吗?
    答:是的,中国也想采取同样的办法。这是访华团的一致结论。
    问:在中国方面,有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吗?
    答:看来这种能力是充分的。驹井认为,因为有了基础,所以,只要开展技术交流,发展的速度就是非常快的。中学生在学校装配半导体收音机和制造半导体,采取把在上海的工厂里掌握了高度技术的工人分散到地方工厂里去的制度。因此可以认为,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会顺利进行。
    问:自力更生的思想是彻底的吧?
    答:在参观北京市内的中学时,学校里有装配半导体收音机和制造半导体的工厂。其设备是小规模的,但据说这些几乎全是学生和工厂工人利用废物合作制成的。进行了从儿童时代起就彻底地学习和在实践中运用毛主席的思想的教育。因此,访华团似乎痛感到,自力更生将作为不可动摇的基本方针被继承下去。
    问:日本经济界人士访华团的认识如何?
    答:稻山团长和岩佐等团员自戒地说:“如果日本投资,进行经济交流,谋求经济影响,那么,就很容易一点点地暴露出日本的经济控制的色彩。不能出现中国的经济计划束缚于日本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问:在日本经济界决不能有企图在经济上支配中国市场的想法。
    答:所以,岩佐警告说,即使说中国希望同日本进行技术交流,不过对它抱天真想法是危险的。
    问:从过去日本的政府和民间的对外经济关系来看,也往往发生无意识地只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答:访华团成员驹井健一郎也说过,确实存在着日本过于急躁,而且,过分强烈地进行各个竞争的倾向。这一点具有容易露骨地出现过分竞争和企业的利己主义的素质。岩佐也反复强调:“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雄伟的国家,具有对什么事情都不慌张的国民性。应该充分理解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针,积极推进经济交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