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西德反对党报纸评论施罗德访华:《对未来的考察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2-07-27

    【本刊讯】西德反对党的《巴伐利亚信使报》七月二十一日发表评论,评施罗德访华,题为《对未来的考察旅行》,摘要如下:
    不需要有特别的洞察力就能认识到,施罗德访问北京(这是一个西德政治家同毛的国家的最重要人物的最初的接触)是具有突出意义的一步,不仅对联邦共和国的未来,而且对西欧的命运来说都是这样。
    为了能够估量这次旅行的整个内容,人们必须不单单在较长时间以来就更换了布景的世界政治舞台的背景上来看这次旅行——这是这样一个事件,它可以毫不夸张地被称为完全是世界的转折点。
    人们不得不——从德国的立场出发——在从当前几乎所有方面都必然无能的波恩半官方对外政策中发出来的比阴暗更糟的光线中来看这次旅行。因此就碰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怪诞状况。当经济和社会政策所决定的勃兰特—谢尔政府的痉挛在持续而且不由自主地加剧时,该政府在对外政策上就越来越象一个莫斯科单独玩的击拳球,而我们的已变得毫无兴趣的盟国,已戒掉了继续注意这种可悲的事件的习惯。但正是在这个事实上令人抑郁的阶段,一个居于领导地位的德国政治家首次去北京旅行,这次旅行是在勃兰特和谢尔制订了完全错误的工作计划(该计划的结果无非是对苏联人束手无策)之后的第一次,它不仅再次表示了德国对外政策的主动性,而且还让人知道一种确定的目标,这种目标是以当代世界的现实为基础的,它也能指明前途。事情本身已经说明,这种主动性只能够和必须出自反对党——它反映了我们身受其害的整个情况。
    对北京来说,一个懂得防范苏联人的联邦共和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会谈伙伴。
    中国希望有一个能够与苏联人抗衡的强大的西欧,所有受莫斯科压迫的中欧和东欧各国人民也是这样希望的。因为勃兰特的东方条约没有给他们发出希望的信号,而施罗德的北京之行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莫斯科想怎么样,波恩就怎样办,那末他们的命运是不会好转的,而只有当——简单地说吧——中国对俄国东部边界的压力强大到足以使莫斯科(不管它愿意不愿意)本着使其制度人道主义化的精神在西部边界进行妥协,并随后第一次愿意在现实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进行真正合作时,这些国家的人民才能够重新有所希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