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纽约时报》社论:《共处的规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2-06-02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五月三十日发表社论,标题是:《共处的规则》,全文如下:
    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的最高级会谈取得的成果比悲观主义者预料的要多,但是比乐观主义者所希望的要少。从积极方面讲,它大大改善了苏美之间的关系的气氛。它还在结束核武器竞赛方面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开端。不幸的是,长时间的会议并没有在结束越南战争或在缓和中东的危险的僵持局面方面取得任何进展。然而,将来在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方面——例如空间和医学研究方面
    ——很有可能大大加强苏美之间的合作,尽管在许多地区将继续进行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竞赛。
    正是由于旧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新的紧张局势可能产生,因此尼克松先生和勃列日涅夫先生就一项关于他们两国未来关系的原则的宣言取得了一致意见是特别有益的,这项宣言很像是关于在一个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时代实行和平共处的一套公平的比赛规则。在这些原则中,最重要的肯定是,两国明确宣称“在核世纪如要保持两国关系,除和平共处外别无其它基础”,而且两国“将尽一切可能避免军事对抗和防止爆发核战争。”
    当然,抱怀疑和嘲讽态度的人会否定这个声明,认为只是玩弄词藻的文件,不大可能产生实际的效果。他们会指出苏联在一九六八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和美国在越南的活动,说它们是违背这些原则的。另外,这个宣言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然而,明确规定这些基本原则作为衡量两国行动的指导原则是有用的。
    只有在世界有机会观察苏美关系在新协议和新接触的影响下演变的情况以后,人们才会了解莫斯科会议产生的真正成果。尽管最近越南局势恶化了,但是最高级会议仍然举行了,这一事实就是一个巨大成就。尼克松先生和勃列日涅夫先生通过他们在莫斯科的所作所为实际上都宣称,他们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比印度支那产生的破坏性的影响更为重要。可以认为已经朝着为苏美两国人民和为世界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未来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这并不是幻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