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阅读
  • 0回复

《读卖新闻》报道:《孟加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仍在挨饿,总有一天要发生人民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2-04-05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三月二十五日刊登了该报特派记者阿部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孟加拉独立三个月的苦恼,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仍在挨饿,在不满的背景下,总有一天要发生人民革命》,摘要如下:
    孟加拉国自从印度军队攻陷达卡,名副其实地独立以来还不到三个月。然而,恐怕可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可以用来预卜这个国家前途的问题大部分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在对外方面,支持了独立的印度和苏联的结合已经加强到“和军事同盟国一样”的紧密程度。英法等欧洲国家和以日本为首的亚洲都争先恐后地开始承认达卡,不过,警惕苏联和印度进行扩张的中国和美国,对于孟加拉国独立这一事实,虽然暗中失望,但并不放弃从长远观点加以注视的姿态。
    一味指望得到所有的国家给予外交承认和援助的、一直采取谦虚态度的穆吉布·拉赫曼总理说,希望孟加拉国成为中立的“东方的瑞士”。但是,过去一直担负对东孟加拉的紧急援助三分之二的美国停止了援助,在孟加拉国内拥有很多潜在的同情者的中国正以冷眼相待,在这一现状下,处于饥饿中的七千五百万人是不能只说中立这样漂亮话的。
    因此,拉赫曼总理在莫斯科同苏联签署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发表了联合宣言;同访问达卡的印度总理甘地缔结了友好合作和平条约。联系到苏印友好条约来看,显然是诞生了莫斯科—德里—达卡轴心。
    这种形式,在了解这出独立戏内幕的人看来,是毫不奇怪的。孟加拉国独立的核心人民联盟依赖印度的武力,而印度则依靠同苏联的联防条约。不过,拉赫曼总理的“不结盟中立”,除了走接近苏联的路线已经别无出路,通向美中两国的渠道越来越窄了,这也是事实。
    在内政方面,“背水之战”的外交政策也强烈地影响着表面化了的问题。除光荣的领导人穆吉布·拉赫曼之外,另一位“暗中的领导人”巴沙尼老人最近回到达卡,打破长久的沉默,提出了可怕的“斗争宣言”。
    “如果现政权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那么革命将是不可避免的。我要使他们知道我是站在在野党的立场上。”近九十岁的巴沙尼老人重新作为在野党的领导人出现,不仅对拥有一百八十万党员的民族人民党,而且对现状不满派也一定产生巨大影响。
    “因为拉赫曼政府成立后还不到两个月,所以想再给他一点时间看一看。他打着民主主义、非宗教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三个旗号,不过,历史证明依靠议会民主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社会主义。根本问题是百分之五的国民是有钱人,而其余的都是穷人。穷人必须比先进国家的家畜还要拼命地劳动。只要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人民革命战争将是不可避免的。”
    在巴里萨尔地区进行活动的东孟加拉工会运动(希拉齐、西克达尔派)和以普布那地区为根据地的东孟加拉共产党(阿拉丁派即马丁派)以及在南部诺阿卡利方面具有实力的东巴基斯坦共产党(穆罕默德·托哈派)等左翼,在共产党处于地下时代都曾受到巴沙尼派的保护。他们在独立斗争中扎下了根,不仅重视民族解放斗争,而且重视同一民族内部的阶级斗争。
    在动乱期间逃到印度去的近一千万难民又手无分文地回来了。得不到土地的人和那些不劳而食的人都集聚到城市里来。首都达卡也是一样,凡是有空地的地方,都用竹子和苇席架起了小屋,在被烧过的货车和倒塌了的楼房中都挤满了人。据说,只在三月的一周里,就有十七万五千名失业者拥入城市。
    最大宗的产业黄麻也因动乱原料生产猛烈下降,加工工厂也不能顺利开工,原因是掌握主要部门的巴基斯坦人和说乌尔都语的比哈尔人逃走了,或者进入了收容所。
    由于难民和失业者的大量流动,城市的治安也迅速恶化。每天晚上都发生抢劫事件,比哈尔人也不断地遭到袭击。曾发誓说“拉赫曼如果回来,就放下武器”的解放军游击队,一部分人已经交出了武器,但还暗藏有大批武器。
    左翼各派肯定是在准备总有一天会到来的武装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曾是“解放主角”的印度军队从孟加拉国撤退了。对拉赫曼总理来说,维持治安似乎将成为今后的巨大负担。
    经过剧烈动乱之后的后遗症存在于社会的一切方面。尤其是再没有比修复完全破坏了的道路和桥梁更难办的了。在吉大港的仓库里二十几万吨的粮食开始霉烂。可是,在南部地区从几周以前就出现了饥饿现象。到收秋稻还需要半年,而三个月后就到雨季了,交通将更加困难。
    驻达卡的一位联合国救济委员会的专家开始认真地担心说:“一旦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么几周后在各地将发生抢米暴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