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阅读
  • 0回复

《日本经济新闻》评中东局势:游击队的斗争宣告了中东“慕尼黑”破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0-09-25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二十一日登载了编辑斋藤志郎写的关于中东形势的评论文章。摘要如下:
    中东形势的发展终于达到了美国进行武装干涉的边缘。这种急剧变化的背景是什么?从约旦内战和侯赛因政权崩溃的危机的经过以及造成这个危机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的伏击、人质战术就可以看出,叙利亚、伊拉克等阿拉伯强硬派的介入和幕后大国中国的存在显得突出了。美苏超级大国共同策划的中东和平,遭到了中国的挑战,事实上已陷于流产的局面。按照中国的指挥而行动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战斗使人们感到美苏编写的中东和平剧在演出以前就垮台了。
    美国第六舰队飞机出动于东地中海的传说,同美国一家报纸关于“美国在准备介入这次内战”的报道联系起来,已经得到证实。第六舰队的移动只是一种示威行动,是为准备营救被游击队俘虏的美国人而配备运输机。但是中东当前的局面可以和黎巴嫩的亲西方政权在伊拉克革命以后不久面临崩溃危机时美军的入侵(一九五八年的状况),或者在越南内战加剧、西贡政权面临崩溃时美军轰炸北方(一九六五年)前夕的状况相似。在约旦的约四百名美国人的生命安全和侯赛因政权的维持,现在是和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的。但是,由于美军的介入。侯赛因国王和美国的人质都没有得救的任何保证。介入约旦显然不会获得象入侵黎巴嫩那样的成功,只会重蹈介入越南这个泥坑的覆辙。这是明如指掌的。
    因此,在采取军事示威行动的反面,外交上的示威活动成了比以前更加重要而且紧急的课题。尼克松总统访问意大利、西班牙、南斯拉夫、英国,具有同地中海有深厚利害关系的“前线视察”的意义。意大利和南斯拉夫都在地中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它们对中东危机都不能不直接地或间接地抱有非常关心的态度。西班牙对美国提供北极星号潜艇的主力基地,最近签订了关于军事技术合作的新条约,英国当然同地中海有着传统的利害关系和兴趣。历访这些“对中东关心的国家”,除单纯的前线视察以外,还有什么样的外交效果呢?如果成了一心要接近地中海的东半部而接近不了的旅行,那么对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是不会有直接影响的。而且只会成为促使巴勒斯坦游击队提高警惕和反抗情绪的一次外交示威。
    尼克松总统似乎另有企图。有影响的看法认为,这是专门针对苏联的克里姆林宫所进行的一次外交示威。就是说,尼克松总统必须向克里姆林宫明确表示这个时候决不放弃或削弱它从中东到地中海所承担的军事义务。以此来牵制苏联,使它对违反中东停火的阿拉伯不提供更多的军事支援,同时如果可能还企图制造施加压力的环境,迫使苏联撤除导弹基地。且不谈这种主观愿望如何,美国有必要向苏联表示由于约旦危机而调动第六舰队和增派飞机、兵员,决不是威胁苏联在地中海的军事力量。
    就是说,尼克松总统置身敌人面前的前线视察最首要的恐怕就是这样一种“表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