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英刊在一篇谈我科学技术发展的文章中承认:中国科技发展采取自力更生方针已获成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8-04-26

    【本刊讯】英《新科学家》周刊四日刊登该刊副总编辑伊恩·洛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的科学向何处去》,摘要如下:
    透过中国在其周围建立起来的孤立之墙的缝隙向里瞧,仍然可以看到这个最大的发展中的国家的科学和技术的某些进步。一九四九年内战结束后,共产党人就走上了扩大知识的传统政策的道路。他们从国民党旧政权那里继承下来的寥寥无几的研究机构着手,到一九六三
    年,这些科学机构的数字已经增加到一百一十二个,其中许多从事基本研究。
    但是,毛的政策不是仅仅把精力集中在建立一支骨干力量方面,而一直是尽可能广泛地在人民群众中普及科学知识,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捷径。去访问的外国专家——包括本皇家学会一批会员在内——所得的印象是,除了如合成胰岛素这种少数几个成就外,没有出现什么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看来中国科学家正在为各种学科的长期研究计划奠定基础。大多数研究机构的设备良好。许多设备是外国造的。对外国刊物的收集是广泛的,而且是赶上时代的。但是中国人承认有巨大困难。他们的研究人员大多数很年青,这种缺乏中年人员的现象被认为是中国进一步迅速发展科学的一个障碍。
    尽管如此,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为止所取得的稳步进展,仍然为像后院鼓风炉和一些与大跃进相
    联系的较狂热的农业方面主张等代价高昂的错误所损害。但是中国却进入了核时代。自从作出了制造核弹的决定——大概是五八年作出的——以来,已经进行了七次核爆炸,其中一次是一枚氢弹,并且成功地发射了一枚导弹。对散落物的分析表明,这些核弹中含有铀二百三十五,而不像人们可能预计的那样是钚。但是要把铀二百三十五从更丰富的铀二百三十八中分离出来,需要某种相当难达到的工艺技术。
    在中国面前摆着同任何其他发展中的国家一样的选择:是自力进行研究发展呢,还是抄近路,进口外国的科技知识。一切迹象表明,毛是主张自己干的。可以以造船问题上的政策做例子。当决定要拥有远洋轮船时,政府必须要决定是造,还是买,还是租。看来刘少奇认为后两种办法经济上最合算。毛选择造的办法,于是向上海一家造船厂提出了建造一艘一万四千吨货轮的定货。
    要给这样一艘轮船提供动力,需要有一个八千匹马力的柴油引擎——四倍于中国通常造的柴油引擎的马力。刘又是主张进口外国技术,于是要一家外国公司对订立一项特许协议开价。但是所开的价格被认为太高,而且有关中国人再制造引擎的限制性条款也是他们憎恶的,所以最后毛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引擎和轮船便都是中国自己设计和制造了。
    自一九六六年发动文化革命以来一直进行的大辩论在教育方面最激烈。一九六二年开始的同大学建立联系的重点学校制度受到了越来越猛烈的攻击,理由是这种制度限制了机会,产生「知识贵族」。现在毛已下令缩短教学时间:完全改变教学内容。已选择上海的同济大学来树立典型。毕业时间削减到三年,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个大学的作用除了教学外还包括设计和建筑。
    尽管有大跃进和文化革命,中国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除了合成胰岛素和核弹外,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苯工厂,生产了使用纯氧的自动化顶吹炼钢转炉,新的双光柱红外线分光仪,以及一种自动立体照相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