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日本报纸谈大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7-04-27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二日摘译日本《读卖新闻》关于我国石油工业特别是大庆油田的成就的报道,摘要转载如下:
    如果说,大寨是农业典型的话,大庆便是工业上的模范了。“学大庆”这个标语,是在中国任何一间工厂里都可以发现的。大庆的位置在那里,并不清楚,生产规模的程度如何,也未有正式发表。
    一九六四年一月上旬,《人民日报》曾报道说:“石油的供需已基本上平衡”。可见当时的中国,已开发大庆油田成功。同年四月,又发表了自一九六○年至六三年三年间建设进程,原油的采取和精炼情形。
    说起一九六○年,这正是苏联专家们总撤退,以及三年连续灾害的第二年。在这样恶劣之至的条件下,大庆油田克服了一切困难,自力更生地建立起来,并且发明了中国独有的采油技术。
    开发大庆的人们,在深入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之后,得出了“各种矛盾很多,但最大矛盾是石油不足”的结论。决定大家起来自力更生。中国原是个所谓“缺乏石油之国”,一向依靠外国油。在旧中国,自一九○七年至四九年为止的四十二年里所采掘出来的原油,不过二百七十余万吨。新中国成立后,对采油及炼油工业已致力发展,但距离足够尚远。因此,如何确保自己的手上握有无论是经济上或军事上说来都不可缺少的石油资源,便成为中国的课题了。
    大庆开发之初,大庆人所有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是“头顶天空,脚踏草原”。设备不完全,车辆不足,没有道路。但是大家说:“不搞就没有石油”、“困难是暂时的,但如果不动手,困难就是永久的了。”加以当时苏联专家的撤退,原油供给切断。修正主义者和美帝的协调激怒了中国人,激起了大庆人的斗志!六○年秋,领导干部和专家们下到前线。工人、老人、孩子们都总动员起来。在荒地上盖起泥屋,度过这里的第一个冬天。泥屋简陋,但在他们看来,这正是往昔抗日战争时代的延安精神的延续。人人反而倍感光荣。当凿井机来到时,没有搬运工具,人们便用绳子放上肩头来搬动它。在油井钻孔时,人们更出动了洗脸盆来载水。
    此种精神,使大庆油田成为了干部和技术劳动者的大学,同时也是革命的熔炉。近几年来,从全国有不少青年被派到大庆作短时间的劳动和学习。这些青年们看到了开发油田之初的泥屋子,听工人们讲述油田建立的历史,听老工人们述说旧社会的苦楚。切身体会到了绝对不忘阶级斗争、刻苦奋斗的大庆传统。
    但是大庆还不仅是以开发了一个大油田闻名,它的城市建设方式更是一大特色。它是根据“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相结合,对生产有利,对生活便利”的方针建设起来的。它不像通常的城市那样集中起来,全市分成数十个区。每一个区是中心区,环绕着它的是许多住宅区。在中心区里有行政机构的管理所,有医院、半工(耕)半读制的中学、商店、农业站、邮局及其他各种服务性店铺。住宅区内则各有各的卫生所、小学校、公共食堂、杂货店等等,满足居民一切文化、卫生、生活上的要求。住宅区和住宅区以至中心区之间,交通很便利。
    居民除了在附近的油井和工厂工作外,也参加农业劳动。整个油田区除了本身是一项极大的近代化石油企业之外,同时也是一座近代化的大农场。是工业和农业的共同体。油田区一切生产手段属国家所有。油田工人的家属们则从事农业、服务行业及加工业工作。各单位财政收支是独立的,但统属于全油田区的总单位。这个方式是中国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的典型试验。
    此种大庆式的城市,既是农村型的城市,也是城市型的农村。是一种新型城市的样板。再加以改善,将来普及全国各城市,可使城乡、工农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消除。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