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日本经济中有象征意义的事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9-03-30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3月30日一期文章】题:日产与雷诺合作的背景
(作者 日本汽车经营开发研究所所长吉田信美)
    文化不同 谈判告吹
    3月10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宣布结束迄今的资本合
作。两公司为何分手?第一是因为企业文化存在差异。对于戴姆勒—克莱斯勒的
董事长施伦普来说,“速度是经营之本”,这也可以说是他的经营“哲学”。而
日产公司注重组织的力量,不喜欢独断专行。经营首脑的性格一方是迅速行动型
,一方是稳健型。不是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是说他们不一致。
    第二,日产公司有一种不安感。同日产公司的总经理会谈后又返回瑞士的施
伦普说,合作的计划是,最初戴姆勒—克莱斯勒收购日产的1/3股份,其后再
收购过半数的股份,从而取得经营权。这样,人们对日产的经营权今后到底如何
将产生不安。
    第三,戴姆勒—克莱斯勒也有问题。两家公司合并以后,有5个副总经理都
辞职不干了。因公司合并,原公司干部辞职这本不是新鲜事,但问题是5名副总
经理原来都是克莱斯勒公司的负责人,这样一来问题就多了。进而,两公司还需
要进行产品调整,建立新的生产体制等,在这一年当中,提高合并效果,这是必
须最优先考虑的课题。
    另寻雷诺 气味相投
    同戴姆勒—克莱斯勒的谈判告吹后,日产的总经理立刻飞往法国,同雷诺公
司进行了正式的资本合作谈判。
    笔者认为,雷诺和日产的资本谈判之所以进展顺利,有如下几个理由:
    第一,两公司的产品系列不同,双方有很大的互补性。
    第二是经营战略的需要。雷诺公司在欧洲扩展迅速,但在北美和亚洲却几乎
没有它的市场。而在北美和亚洲,日产却有很强的实力,生产、销售、服务的设
施完善。
    第三,资金合作对日产有利。约5000亿日元的资金简直是久旱逢甘霖。
日产公司显然可以靠着这笔钱改善财务状况。
    第四,企业文化相似。雷诺是法国政府出资44%的半官半民的企业。它也
曾出现过大幅度赤字。总之,雷诺和日产公司企业气氛相似。
    进而从企业规模来看,如果单纯比较,日产比雷诺大。但是他们和戴姆勒—
克莱斯勒不一样,后者是进行大合并后的超大规模企业集团,这样容易让人产生
意想不到的紧张感。
    “弱者联合” 似无根据
    雷诺去年迎来了创业100周年。去年在欧洲的轿车销售量比上一年增加1
6.3%,在批量生产的厂家中,增长率名列前茅,并且,包括轿车和商用车在内
的销售量超过了大众汽车公司,时隔15年首次登上了欧洲头把交椅。雷诺在欧
洲完全恢复了往日的辉煌。有人说雷诺和日产的联合是弱者的联合,从这个意义
说,其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引进外资 刺激发展
    【日本《产经新闻》3月28日报道】日产汽车公司与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签
署了资本合作协议,由此日产归入了雷诺公司旗下。“以技术著称的日产”一直
保持着日本第二大汽车生产企业的座次,现在,它试图借助外国资本进行重建。
汽车产业一直带动着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次重组是日本经济的一
个有象征意义的事件。
    日产公司包括子公司在内的有息债务达到2.5万亿日元,在经济不景气的背
景下,它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生气。对雷诺公司来说,也不能落后于重组的
潮流,为确保进入亚洲和北美市场的跳板,它选择了日产。然而,有名的日产公
司为什么会衰落到如此地步?人们指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如“官僚体制”、“
坚持技术至上”和“与工会关系不和”等。其背后还存在着这样的原因:扎根于
日本企业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导致企业裁员迟缓,对外部的透明度太差。日产
被迫寻求合作还说明,现在只靠日本企业内原有的那套章法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要改变日本的企业并强化企业素质,就必须像归于美国福特公司旗下后日趋焕发
生机的马自达公司那样,引进外资刺激企业发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