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美国商业间谍战透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8-03-30

    企业情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被猎取的目标。间谍为全球经济中相互角
逐的公司服务。他们利用五花八门的方法挖掘具有竞争力的情报,为其服务的公
司抢占市场出力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2月23日一期文章】题:公司间谍战(作
者 威廉·霍尔斯坦)
    哈罗德·沃登是一位讲话细声细语的工程师,他曾在纽约州罗切斯特的伊士
曼柯达公司工作了28年。他还干过第二职业:窃取商业情报。
    沃登曾是一名重要主管,他帮助设计了一台代号为401机器的绝密装置。
柯达公司耗资数百万美元研制的这种装置用于合成一种名叫醋酸脂的化合物。醋
酸脂是照相胶片的基础材料,如果公司能够生产出表面更平滑、品质更好和价格
更便宜的醋酸脂,就会占有巨大的市场优势。
    沃登1992年51岁告退后建立了一家咨询公司。他背着以前的老板开始
雇用柯达公司的雇员和数十位退休的同事,他们向他源源不断地提供有关401
机器和其它敏感项目的专利信息。他把盖有“保密”字样的图表和文件卖给柯达
公司的竞争对手。柯达公司在起诉中宣称,沃登的主要客户中有明尼苏达矿业和
制造业公司下属的欧洲各分公司。沃登承认自己犯有把偷来之物向国外转移的罪
行,并从本月初开始在监狱中服刑15个月。
    
    窃取情报活动猖獗
    美国的企业情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被猎取的目标。在《间谍对抗战》
一书中,“白”间谍和“黑”间谍不再为东方或西方政府服务,而是为全球经济
中相互角逐的公司服务。各公司利用许多新的方法挖掘具有竞争力的情报,其中
大部分方法是合法的。但是当一家公司花钱雇人窃取秘密情报或闯入竞争对手的
计算机系统时,这种刺探情报的活动就超出了合法的界线。由于整个领域都处于
高度保密状态,要了解其中的详细情况是很困难的。根据美国工业安全协会的一
项调查结果,仅美国在1996年就有大约1300家公司发生了1100多起
非法工业情报刺探事件,而1992年只有246家公司发生589次此类事件
。这项报告说,被窃取信息的潜在商业价值可能高达3000亿美元。
    这种趋势导致产生了一个行业—“信息经纪人”,以及其他利用合法或非法
手段专门从事刺探公司情报活动的咨询商。许多公司正在加强防范,并采取各种
措施,如销毁更多的文件,雇用中情局、联邦调查局、特工处和军方的情报专家
负责安全工作等。
    最近成为重要新闻的一个案例是,路透社设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家下属机构被
指控用不正当手段,诱使一名咨询员把布卢姆伯格经济新闻社整版整版的数据资
料传送给路透社。检察官正在调查这名咨询员是否下载了大量信息,以帮助路透
社设计一种更好的产品。路透社说,它没有发现任何不法行为。
    
    商业价值成为动因
    技术的商业价值不断增长推动了公司情报收集活动蓬勃发展。发明和完善新
技术需要在研究和开发方面进行巨额投资,加上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使
获取他人情报的做法能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技术情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
易获得。纽约的私人侦探所──克罗尔同仁咨询公司总经理艾伦·布里尔说:“个
人计算机和区域网的出现意味着公司原来锁在保险柜里的重要知识产权现在被存
储在磁盘上。”克罗尔同仁咨询公司认为,情报工作是其业务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恰恰是公司为提高自身竞争力而采取的那些措施更容易使自己的秘密遭到窃
取。这似乎有点荒谬,其实不然。大量削减人员、使用临时工和外购计算机管理
系统等重要功能设备的相应增多,将彻底摧毁雇员的忠诚观念。例如,一位临时
雇员窃取了匹兹堡玻璃板工业公司有关玻璃纤维制造的技术情报,并企图在联邦
调查局密探逮捕他之前,把它们卖给欧文斯-科宁玻璃纤维公司。这个例子有助
于说明情报战已远远超出了高科技的范围。
    闯入计算机系统显然是工业间谍活动的非法手段之一。有时黑客们为了谋取
物质利益而窃取秘密。例如,据联邦调查局说,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伙黑客在1
994年通过闯入花旗银行的计算机系统盗得1000万美元,并把这笔钱转移
到七个不同国家的银行。联邦调查局说,许多闯入者以打入公司的信息系统、然
后把那些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公司名单公布于因特网上为乐,这为咨询员出售情报
扫清了道路。
   
    合法的刺探手段
    有些获取公司情报的技术手段是完全合法的。根据《盖尔数据库目录》的统
计,公司的情报人员可以进入1.23万个数据库。由于这些数据库中约有一半
可以通过联机进行存取,所以外人可以通过搜索当地报纸、进出口记录、政府文
件和其它信息来源,获得竞争对手的详细资料。德士古石油公司的一名情报专家
是这样发现其竞争对手在燃料分配业务方面的关键信息的:竞争对手把自己的内
部业务通讯存放在一家公共图书馆里,而图书馆则把这份报告输入了联机系统。
    甚至当地报纸的分类广告也受到密切关注。这类广告能够提供有关公司所需
人员类型的信息,进而推断出该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受到情报专业人员青睐的
一种手段是由Monster Board网址提供的联机就业服务,它登出了
5万多个空缺的工作岗位。万维网上还有数十个其它地址也非常有用,其中一些
地址还配有非常先进的检索手段。
    最老练的公司情报人员都懂得,如果没有通晓某一专业技术应用的雇员的帮
助,不管是通过合法手段还是非法手段获得的大量资料都是毫无意义的。要找到
这些人员,竞争者们可以通过查看一家公司因特网主页上所提供的重要技术雇员
的名单以及他们所喜爱的因特网交谈地址。通过对这一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他们
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什么地方,外界人士就能够勾画出一张“智力人才图”。然后
,情报人员就可以在贸易展览会上以咨询员或人才招聘者的身份出现,向重要人
员套取信息或雇用他们。一种常见的手法是搞“假面试”,由为甲公司工作的第
三方招聘人员向乙公司的雇员套取信息,尽管他们并不真正为这些雇员提供工作
。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却是完全合法的。
    
    联邦调查局的作用
    由于1996年通过了《经济间谍法》,联邦调查局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帮助
公司抵御来自情报领域的攻击,其中主要是来自国外的攻击。联邦调查局国家安
全司集中对付由外国政府支持的、对掌握在公司手中的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情报
进行窃取活动。
    1996年初成立了一家名叫计算机调查和基础设施评估中心的新的办事机
构,这家机构拥有大约150名计算机专家,它不光与国家安全司和刑事司进行
合作,还与其它情报和执法机构进行合作。匹兹堡玻璃板公司安全事务负责人、
前联邦调查局雇员里吉斯·贝克尔说:“联邦调查局已开始同美国企业界加强合
作。他们现在把商业情报视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美国企业界只有很少一部分争夺情报的斗争引起联邦调查局的关注。原因之
一是联邦调查局似乎对美国公司间的相互争斗不太感兴趣。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
公司在受到侵害时不愿意声张。经理们不是把事情公开,而是常常去找诸如克罗
尔同仁咨询公司这样的私人侦探机构,以防再次受到侵害。
    如果有48小时的时间,并且得到允许以临时工的身份在公司里安插情报人
员的话,布里尔通常可以从这家公司获取有价值的秘密。他的人员随身带着看起
来像音乐光盘播放机之类的小装置,实际上它们是大多数商店都能够买到的便携
式光盘写入器。当一位研究人员不关机就出去吃午餐时,克罗尔同仁公司的探员
就可以不留痕迹地把写入器安装在计算机后面的并行端口上并把计算机硬盘中的
全部内容完好无损地复制下来。
   
    无意中泄露的情报
    研究人员经常毫无意识地泄露他们为之工作的公司的秘密,布里尔对此感到
惊讶。例如,克罗尔同仁咨询公司的人员在搜索因特网时发现一家软件公司与大
学里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的一种价值500万美元的软件产品,该软件公司还没
来得及把产品推向市场,那些大学研究人员已经免费公布了研究结果。
    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公司在内务管理方面十分混乱,例如对废纸检查不太严
。这为“信息经纪人”从事被专业人士称之为“垃圾淘金”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废物回收还能提供其它机会。布里尔说:“我们曾对一家公司正在被回收的材料
进行跟踪,结果发现这些材料最后被送到了传送带上,人们在那里对它进行分类
。譬如,有人按5美元一页的价格向他们购买某一公司的全部废纸。”
    很难确定“垃圾淘金”活动和从事回收材料收购是否合法。但是如今公司情
报收集的绝大部分材料,其来源都是公开的,是完全合法的。在大公司内部,市
场调研人员、图书管理人员、策划人员、商业管理人员等都欢迎新的竞争性情报
技术手段。总的来说,这个领域正在急剧扩大。竞争性情报专业人员协会的会员
在三年里增长了一倍多,达到6400人,其中有来自美国的一些巨头公司的代
表。
    这些公司的间谍活动专家深入研究对手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心理状态,以
发掘隐藏在其动机背后的线索。他们通过证券交易委员会跟踪其竞争对手的金融
案卷、订购卫星照片,以发现厂房扩建情况并密切注意每天出现的2000种新
专利报告和5000份新的研究论文。另一个常用的手法是:派咨询人员到竞争
对手开办工厂的小镇的消防部门和地方税务所去调查该厂必须提交的蓝图。其他
咨询人员则去找竞争对手的供应商、客户和以前的雇员了解情况。
    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这种伎俩逐渐把电子情报和在贸易展览会上、甚至在飞
机航班上收集到的情报融为一体。往返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波士顿等高科
技城市的一些空中航线被誉为情报金矿。咨询员富尔德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他的
一名雇员在乘车从成田机场前往东京市中心的路上,听到了两名来自硅谷的经理
人员讨论他们的商业计划。富尔德回忆道:“当他告诉他们自己是一位情报专家
,并在刚才听到了他们谈论的整个商业计划时,他们感到震惊。”
    这种粗心大意正在迅速地成为过去。美国企业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更加重
视对情报进行系统的收集,或更加坚定其防止内部秘密走出大门的决心。由于越
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加强防范措施,以及情报咨询员和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场
较量肯定会激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