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无围之城──云南丽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4-01-01

    【新加坡《联合晚报》12月19日文章】题:从这里走向历史(作者选浩)
    古老辽阔的丽江大地上,静卧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
    它始建于宋朝,在明朝安定繁荣、经济鼎盛的时期,曾经大事翻修。据说,扩建古城的主人姓木,认为若把木字围上四周,那他将会受“困”于城。因此,丽江古城,就带着神秘的色彩,袒荡荡地与世人相见。
    依着地势、风向、流水而建,古城北与巍峨的玉龙雪山相依相守,东南面对广阔的沃野,再加上缓缓索绕的溶雪,有“藏凤得水”、旭日东升的好兆头。以四方街为中心,古城道路向外伸展,四通八达,各路相接,有如一座巨大的迷宫。以大理石铺成的路面,造就了“晴无灰尘,雨少泥浆”的古道特色。具有宋、明建筑风格的屋宇,星罗棋布,高矮不齐,瓦屋栉比。它历经风霜,像是一幅褪了色的水彩图。从狭小空隙间穿透而下的疏落阳光,令人觉得阴森。身历其境,仿佛是走进了数百年前的光阴隧道。
    玉龙雪山,为居民提供了食水泉源,奔泻而下的雪水,穿街过巷,环镇而流,使古城呈现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景象。陶醉其间,有“身在丽江,又似江南”的感觉。
    就着小河汲水、洗衣、洗菜的妇人,随处可见。在岸边晒着的各色衣裳,随风招展。枕河的民宅外头,不缺乘凉、打牌的人家。小孩则在小道上互相追逐。宁静悠闲的情趣,是生活在工商业社会中的我们所久违了的。
    店铺里,人们在忙碌着,手工纺织、古机械制面、土法烘烤烧饼、竹编箩筐,一一显示出了犹存的浓烈古风。
    “别照,别照,你们拍了我的照片来卖钱。”拒绝的喊声和惊慌失措的身影,是我们惯常引起的骚动。虽然如此,“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却延续了丽江人古来具有的合睦与合作的好习尚。
    我曾经置疑,紧密相连的土木房屋,倘若一家失火,必定波及诸邻,火势将难以控制。“那也不尽然,”导游说,“到时,铜锣将会响起,全城的居民都会提起水桶,赶来相帮。”在20多万的城镇人口中,以纳西、汉、白、彝等族为主。其中,又以纳西族最为神秘。族群中的摩梭人,现今还流行着的母系社会制度,吸引了纷至沓来的国内外人士,并把它渲染为“女儿国”。
    “你们看,这就是云南18怪之一。”导游指着其中一户人家。“人们都以能在屋檐底下摆棺木为荣,这不但代表了主人的富有,也显示子孙孝顺。”“万一家里有长辈去世,身为小辈的,一般都守孝一年,从不踏出门口。”导游说。想不到,令东方人视为不祥之物的棺木,在这里却“翻了身”。
    夜幕低垂,微弱的灯光,洒落在古老黑暗的街头。除了小食生意者的叫卖声外,瞎眼乞丐也在街上摆起了“摊子”。二胡的悲鸣,划天而起,引来了成群的围观者。哀哀的歌声,是对不平人生的控诉和无奈,博取了不少同情的眼泪和施舍。
    我们走进了一家药膳店铺,和蔼可亲的脸孔,殷勤的招换,使我们不得不“增加消费”。店主是一位来自昆明的退休女医务人员,姓傅,大家都称她为“傅妈妈”。被分配到丽江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虽然已到了70岁的古稀高龄,她还是本着服务人群的生活目的,默默耕耘。
    品尝着清淡的雪茶和药膳,恭听傅妈妈对健康生活的讲解。大家要求之下,她毫不犹豫的,以缓慢但稳健的手,给我们写了一份食谱。她的脸上,散发着坚毅的神情,目光里,充满了对丽江的深情,也流露出对“知音”和“欣赏者”的期待与寻求。
    “昆明的领导好几次要求我回去,可是,住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她说。“改次到丽江时,记得来找我,让我为你们准备药膳和安排去泸沽湖的行程。”我们预祝傅妈妈健康长寿。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度踏上这片土地时,希望还能有机会分享到她的烹饪心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