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教育:振兴中华的当务之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9-03-29

警告信号
    【瑞士《新苏黎世报》3月23日文章】题:中国教育陷入危机
    1985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谈到中国问题时对忽略小学(四年级以上普通教育)的入学率提出警告。80年代初小学入学率从40%降至30%,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39%)。最近这种趋势有增无减。
    共产党执政近40年,把中国文盲人数由占居民的80%降至20%(约2.2亿)是其成功之作。最近,厌学现象蔓延,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完全消灭文盲的目标已不现实。
    文盲日益增多的警告信号使中国党和政府惊醒。它们为本世纪剩余的时间推出了一项新的教育总体规划。
    【共同社东京1月27日电】(记者伊藤发自北京)中国虽然从1986年开始实行9年义务教育制,但在12岁以上的国民中,仍然有27%的人不会读书写字,文盲比率依然很高。
    为此,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主张,除了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研的四个现代化之外,还要实现第五个现代化,这就是教育现代化。
    几年前要使教育预算的增长率高于国家整个预算增长率的保证并未实现。后果堪忧
    【香港《经济导报》周刊3月13日一期文章】题:要四化建设,就要解决教育危机
    近几年来,社会上经商之风和向钱看的心态,使得中国再度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知识分子地位未得应有的重视。
    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盛行之下,重钱重商,对比起来,教师收入微薄,清苦难言。学校为了“创收”赚钱而自找门路。一些大学利用科研力量,与外单位搞有偿服务,以补经费不足;一些中小学腾出教室出租做旅舍或做舞会场所;还出现了教师摆摊卖茶叶蛋、饮料,学生在学校里卖冰棍等反常现象。在学者不安心学习,“小商人”、没有文化知识的商、贩、农、工比比皆是。
    教育危机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当局没有把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没有把智力投资当作生产投资,没有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今天忽视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工作,将来肯定要尝到惩罚的苦果。具体建议
    【香港《明报》3月15日文章】中国教育陷入迷乱的恶性循环中,极难解脱,却已经到了非解脱不可的地步。
    要解脱,第一是给钱,多给钱,国家再穷也一定舍得多给钱。
    唯金钱摆不脱危机,至关紧要的是第二:给权,真给权,真正放手给教育家和热心教育者办学的全权,也即彻底的改革,真正的开放。上级不干涉,不瞎指挥。国立私立并存竞争,中学以上百花齐放。再不能顽固地执着于现存的教育事业“大一统”秩序,也不能只做改头换面修修补补的改革,更不能空喊改革雷大雨小甚至空雷无雨。
    【香港《明报》3月15日文章】题:下决心解决教育问题(作者徐是雄)下面我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每一级政府必须把解决好教育经费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而各级人大也应用有没有解决好教育经费来衡量和评审每一级政府的政绩。
    (二)建议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有必要对当前中国教育和知识分子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拟订出一套实际可行的监督办法。
    (三)建议人大常委应在这次会议之后,立即敦促有关方面尽快公开“中国教育和改革纲要(草案)”,使全国人民都可以清楚知道这一草案的内容并参与讨论和提意见。经公开讨论后,由人大常委负责收集意见和对草案作出修改并作最后决定。
    【本报渥太华讯】加拿大通讯社编辑彼得·沈最近向我们建议:中国应该采用目前西方社会流行的抽奖活动来筹集资金,资助教育事业。
    他认为,西方的经验已证明,这种活动利大弊小。他说,就加拿大而言,这种活动绝对为“官办”,有明确的立法、完备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和监督制度。因此,基本上消除了这项活动所产生的贪污、舞弊、以公肥私等副作用。
    他说,抽奖活动的弊端在中国可以克服,使之成为有吸引力的健康娱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