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港报文章:《〈丝路花雨〉音乐「敦煌化」构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0-03-26

    【香港《新晚报》一月十二日文章】对于舞剧《丝路花雨》,未能已于言的是:可否同时也把它“敦煌化”一下。因为唐代事物充满舞台上,舞姿也是“敦煌式”的。
    目前台上的舞蹈与台下乐池演奏的伴奏音乐显得缺乏和谐,就音乐言音乐,伴奏音乐尽管带有中亚细亚色彩,但非常缺乏唐代的或敦煌式的风格。
    敦煌式的音乐为何?目前“声音”的材料已完全无可根据,但配器和演出形式仍然是大量可见的,就是若干音调材料,如果细心研究,也不难追源究始。
    唐代敦煌壁画记载了大量唐代乐队配器的材料,略举几个例,如画有“反弹琵琶伎乐天”的一一二窟,伴舞乐队的配器就有琵琶、古筝、箜篌、笛、筚篥、阮、笙,秦汉子、鼗鼓、笛及其他鼓类等。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唐代敦煌式的配器:吹、弹、打俱齐,唯缺“拉”弦乐器。因此,目前舞剧的音乐用大量二胡该是败笔。如果目前配乐的配器放弃多量的拉弦乐不用,增强各类弹拨乐和各类鼓乐,特别加上拍板,那么,音乐风格可能“古”得多,距离唐代也会近一步。
    演出形式在敦煌洞窟上也历历可见,大抵舞蹈必有乐,而乐亦大抵必有歌。中国传统的演出形式是歌舞合一,载歌载舞,尤其唐“大曲”。唐“大曲”必合舞,必有歌辞。因此,何妨在目前的配音音乐上加上歌唱。本来,近几年内地的舞剧已建立了“伴唱”的形式,《白毛女》如是,《红色娘子军》如是,《丝路花雨》何不也加上三几首古意的歌调?
    还有音乐语汇问题,如果说舞蹈语汇已经初步应用了敦煌舞汇的话;那音乐是否也可以应用些更古的语汇呢?在现存的若干戏曲或曲牌材料中可否也找出一些唐音乐素材来呢?大量地方古乐,估计会保留有若干古乐,如福建“南音”,就保留了若干唐宋曲牌。
    广东的汉调,客家音乐,也保存了若干宋乐的蛛丝马迹,似可追溯一下。目前配乐虽应用了一些古琴曲的资料,但创作过于现代化,如果在地方古乐上找找题材,估计古意会丰富得多。
    笔者无意主张舞台上的音乐完全仿古。但如果音乐无论从乐队配器、配乐形式与音调因素上都有敦煌式的“烙印”,那是否会谐和一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