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西德报纸文章:《莫斯科向卫星国施加压力》 《通过经济一体化达到政治一体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6-08-28

    【本刊讯】西德《巴伐利亚信使报》八月十九日刊登文章,题为《莫斯科向卫星国施加压力》,副题为《通过经济一体化达到政治一体化》,全文如下:
    六月十五日,莫斯科《真理报》刊登了蒙古共产党书记泽登巴尔的一篇讲话,他在这篇讲话中要求建立一个经互会国家的超国家计划机构。从经互会联盟最弱环节发出这个声音当然不是没有打算的。这是一个试探气球,用它可以试探每个东方集团国家的反应。不出所料,罗马尼亚首先抗议。匈牙利党报《人民自由报》五天后也反对在经互会内设立“超国家决定中心”,因为“合作的原则完全排除建立超国家的机构”。
    蒙古共产党书记的这篇肯定是在莫斯科授意下发表的讲话,不是第一个这类试探气球。早在一九五六年在匈牙利自由起义和波兰叛乱失败后,赫鲁晓夫就提出了一个计划,要通过经济上的“超国家主义”,使卫星国更紧密地和苏联连在一起。一九五九年他在来比锡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将会导致各国人民“融合”在一个“唯一的共产主义大家庭里”,其后果将是“国界线消失”,因为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唯一的社会主义主权国家的边界”。
    赫鲁晓夫的美梦迄今没有实现,但他的后继人决没有放弃它。勃列日涅夫主义仍是东欧和中欧苏联化的政治工具之一,虽然勃列日涅夫一年前在赫尔辛基欧安会首脑会议上讲话时说,没有人敢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通过勃列日涅夫主义,克里姆林宫有权通过军事行动严加管制“不驯服的”卫星国——象一九六八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那样。
    但勃列日涅夫——仅从经济后果上来看——将避免捷克斯洛伐克式的行动。冷的苏联化的新方法已在一九七五年修改过的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友好“条约”中明显看出,因为条约中说,保护所谓的社会主义成果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国际主义义务”。这是赫尔辛基会议开过三个月之后规定的,从意思上来说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袖一九六八年八月底在该国被占领之后,紧接着不得不签署的那个“条约”。捷克斯洛伐克被占领的可怕的时刻虽然还始终笼罩着东方集团,但同时这也特别是罗马尼亚共产党首脑齐奥塞斯库更加反对莫斯科的一体化计划的原因。
    保加利亚是个反面的例子,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日夫科夫公开要求与苏联融为一体,他在一九六三年党代会上的讲话中说,因为“保加利亚和苏联是一个肌体,用同一个肺呼吸,它由同一个血液循环器官来供养”。一九六七年,勃列日涅夫在索非亚以外国客人发言者的身份说,从莫斯科和索非亚之间的关系的例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在行动中”。
    罗马尼亚坚持己见的主要原因是,它不象经互会其他国家那样依赖于苏联的石油。一九七四年秋莫斯科支持阿拉伯产油国用石油价格所进行的讹诈,这样作不光是为了损害“资本主义国家”。鉴于卫星国紧密的一体化,强权政治上的考虑也起了很大作用,因为这些国家由于缺少西方外汇再也支付不了昂贵的石油钱,因此,这些国家更多地依靠苏联供应石油。
    莫斯科虽然在一九七五年将供应它们的石油价格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三十,但仍然低于其他产油国的石油价格。
    苏联人认为,世界市场上的物价普遍提高和西方越来越不愿意为其向东方集团的供货提供贷款,这是把卫星国更紧密地和自己连在一起的机会。经互会上次会议的关于加强合作和着手搞共同的大工程的决议,是克里姆林宫谋求通过经济一体化达到由它统帅的政治一体化的又一个迹象。可以按一九六八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形式打破象来自布加勒斯特的反抗。但如果不出现这类争吵莫斯科就更高兴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