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中国将会出现无数王杰式人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6-01-28

日本《朝日新闻》载文说,王杰始终学习、领会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今后象他那样只受新中国的影响而成长起来的青年,将会越来越多。他被认为是新中国这一代人的典范。《王杰日记》给日本「提出了种种问题」。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一月十日辟出第五版的大半版版面刊登记者吉田实写的一篇文章,介绍了王杰的事迹,并且刊登了王杰的照片、王杰日记手迹的一段和朱德同志的题字。文章的标题是《王杰日记,一个青年的斗争纪录,中国的“理想的人物形象”》。摘要如下:
    从去年年底起,在中国有一本小册子是畅销书。中国几百万、几千万青少年正在热心读着这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的题目是《王杰日记》。可以说,在这本书的主题里面,寓有中国的国家使命,只要读一读这本书,就自然会了解到中国所设想的“理想人物形象”。这本畅销书是包含有难于理解的意义的。
    王杰,实有其人。他在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四日为掩护十二个民兵而死。
    在他死后,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他在三年里所写的十多万字的详尽的日记。这是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同时“一心为革命”的王杰班长的“斗争纪录”。不久,中央看到了这本日记,从去年十一月上旬起,展开了通过这本日记“学习王杰同志”的运动。作为接班人的“教科书”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英雄”、“强大的精神原子弹”,这些赞扬王杰班长的话,和他的日记的片断一起,载满了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这样,整理成为一百十六篇的《王杰日记》,就作为革命的接班人的“教科书”,成为中国青少年争相阅读的畅销书。
    在“自由”而且“和平”的目前的日本,这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这在相隔一衣带水的中国大陆上,已经成为承担下一代的青少年的中心课题。
    在另一个意义上,日记也是值得注意的。在新中国诞生的时候,他只有七岁。从他刚刚懂事的时候起,就作为新中国的儿童受到了抚育。他显然不同于比他年岁更大的具有生活在共产党政权以前的中国社会的经验的一代人。在今后的中国,象他那样只受新中国的影响而成长起来的青年,将会越来越多。他被认为是新中国这一代人的典范。因此,他的“日记”值得我们注意。始终学习毛泽东思想
    “日记”自始至终都有毛主席著作的引文。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领会、运用毛泽东思想。
    他到处都写着“怎样掌握毛泽东思想”。他在日记中写着:“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毛泽东思想象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它放出万丈光芒,赶走了黑暗,把被压迫的人们的心照得透亮。毛泽东思想,象直立在岸边的灯塔,它一刻不停地闪耀着红光,给航行的人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思想,象一件最好的武器,人们掌握了它,就能够分清敌我,站稳立场。”这是同怀疑思想毫无关系的、到了可怕程度的坚强信念。他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信念呢?可能因为他太年轻,缺乏经验,没有能够写出这个心理过程。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不久便产生了强烈要求“自我牺牲”的心情。这甚至使我们产生了象过去的修身教科书那样的令人窒息的感觉。不怕苦,不怕死
    当下了好多天大雨、大河堤岸崩溃、危及许多群众生命财产的时候,王杰所属部队接到急救指示。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着:“当兵是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而来的,不管任何工作,党指到那里就冲向那里,就是需要献上青春也没怨言。”而且,在越南战争更加激化的“东京湾事件”的时候的日记中写着,“支援越南人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受苦受难的人民就是死了我也心甘情愿,就是上刀山入火海也永不变心。”另外,还有好几处赞扬了董存端、黄继光的“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精神。强调分清敌我
    他还注意国际形势。在他的日记中也一再表现出要同所谓“现代修正主义”进行斗争的态度。他在学习《毛泽东选集》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以后,强调必须经常分清敌我,提高阶级觉悟。对自己的弱点也感烦恼
    但是,如果“日记”尽是罗列教条式的口号,充满了这样的文章,那在中国也不可能成为畅销书。他有时也象个青年的样子,认识到自己的弱点,感到烦恼。这些地方,使人感到王杰是个实际存在的人,这一点给“日记”增添了某些特色。当然,他依靠毛主席的“话”,逐步克服这些弱点。提出了“改造人”的问题
    他勇敢地试图克服自己的缺点。他在“日记”中写的文章,简明而且坦率,毫无令人生厌的地方。通过整篇“日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很高才能来明确地表达自己想法的青年。
    可是,中国对青年的要求不是那样的文才,而是忠实地实践毛泽东理论,这是不言而喻的。一种偶然地由于地雷爆炸而自我牺牲的戏剧性的情况,使王杰一跃而成为知名人物。当然可以预料,今后第二个、第三个以至无数的无名的王杰将会出现。是围绕中国的内外环境产生了这样的王杰呢?还是如果不再有这样的环境,中国未来的人物形象也就会改变呢?或者是与这种环境无关,中国正在真正进行着“改造人”的工作呢?《王杰日记》给我们提出了种种问题。
    (文内小题是原有的——本刊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