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日本记者再访我国农村后说:人民公社获得了巨大成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5-12-27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团野信夫,一九五七年曾参加五十个日本人组成的农业考察团来我国访问。时隔八年,最近他又再度来到我国农村访问。下面是他发表在东京《朝日杂志》上的观感。原题为《环游中国农村》。重访北京西郊所见
    此次重访的一个人民公社,是位于北京西郊十公里的四季青人民公社。这是以蔬菜栽培为主,兼及高粱、粟、落花生等数十种农作物的地方。一九五七年我来参观的时候,还在高级合作社阶段。当时的户数是八百四十五户,人口三千九百四十人。但现在变成了人民公社,户口八、一○○户,人口三万六千人,扩大了几近十倍。
    显著改变的第一点是水利事业。除了到处可见的新增的水路,还开掘了无数水井,活用了丰富的地下水。与此同时,以前用畜力来吸水的情况已改由“摩托”代替,据我们的估计,此种设备足可以灌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了。
    上次来时,当地还没有拖拉机。只看见两架货车。这次看到的已截然不同。他们已拥有十五匹马力的拖拉机十九架,七、八匹马力的小型拖拉机四十架以及货车三十五架!至于货车,说起来更有段故事。八年前在当地见到的是英国货车,现在则全是中国自己的产品!
    新出现的另一样事物是新设的“机械修理工厂”。以前,这里是没有中学校的。现在有了,而且一共有了四所。此外,新出现的还有“农作物试验场”、半农半读的“实修学校”等等。使得农村青年们在劳动之余可以进修栽培技术。
    此次另一个重访的公社,为杭州郊外盛产“龙井”茶的西湖人民公社。这个公社系合并当年的十二个合作社而成。现在公社之下,共分为十四个生产大队。
    生产大队之一的梅家坞大队,当年是梅家坞合作社,我曾访问过。现在的大队长今年三十三岁。八年前,他是合作社的副社长。当年的社长现在大约五十岁年纪了。这个老人已是茶叶技术方面的专家,在公社内负责巡回指导。
    这里的变化更显而易见。当年的荒山已被开发,茶田增加了二倍。甚至河岸的护堤上也出现了茶田。在制茶场里已设备了电扇。以前,焙制茶叶的工场里是十分炎热的。现在有了电扇,凉风徐来,工作者已不觉辛苦。
    新出现的事物,还有养猪场,以及像日本的公民馆那样的大会堂、小学校(六四年新建)等等。由于开垦山地及收获的增加,在一九六四年时,每一户的纯收入达到九百六十五元。比起当地八年前的农民收入来,已增加了两倍。
    新出现的小学校,值得一记。当年这里有私塾,塾中有老师一人,学生二十八人。是唯一的教育设施了。但如今的小学校里,学生已有二百四十人(义务教育),先生则有八人。什么是人民公社
    坐在南京到上海的火车中,从车窗外望,发现田野间似乎消失了甚么景物似的。
    是什么呢?是了,是那古老的,使用人力踏水的水车。
    我还记得很清楚:在炎阳下,农民们赤裸着上身,在一柄伞的遮掩下,流着汗水,吃力地踏着水车引水的情景。但现在那个时代已一去不返了。如今,在当年的踏水车附近,出现的是一座座电动摩托抽水机的小屋。
    也还有一些景物消失了的。八年前,耕地一小块一小块地分列着。现在举目所见,耕田已整然有序地扩大了,显得气魄极大。
    对于日本人说来,人民公社是一样新鲜的东西,等于是把町、村组织在一起的一个自治体,同时在全区域展开大规模农业经营的,政社合一的机构。
    这里,我且以在美国所见的一个大农场来作个比喻。以前我在美国费城郊外,曾参观过一个名叫歇浦克的蔬菜农场。这个农场是股份公司的组织。耕地有一万七千英亩,分成十一个区,由经理管理。经理终日坐在汽车上巡行各区,指挥生产、收获、出货等等事宜。另外,农场也附设有研究室、拖拉机站、修理工场、俱乐部、学校、教会、甚至警察。劳动者的工资则以一个钟头为单位,订定契约。农闲期则不在此例。这个农场,已有七十年历史,才达到今日的情况。(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看起来,像这个农场的情况,似乎和人民公社颇为相似。但细细想来,两者又有原则上的差别。人民公社的总收入,除了必要的经费支出之外,其余悉数分配给劳动者;而歇浦克农场的收入,除了工资之类之外,其余利润,悉数进入了东主的荷包。这就是社会主义经营和资本主义经营的根本差异。
    就中国而言,由初级合作社进入高级合作社的阶段,由高级合作社进入人民公社,都曾有些所谓慎重派的右派论调,也因此引起激烈的斗争。在此时期,如所周知,苏联也对(中国)此举极端怀疑。但事实证明,中国的这个决断,获得了大大的成功。
    照我的想法,中国的成功,起码有三点原因:
    第一:在农业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土地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力作急速发展的可能性的存在。
    第二:贫农占压倒多数,与政策相结合。
    第三: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和农民结合在一起,知道农民的一切。
    古语云:“治水者可治天下”。这句话在中国尤为贴切。毫无疑问,中国的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特别强。但也要弄清楚,这主要还是政权的基础极为巩固所致。样板田——公社增产的
    秘诀是技术普及
    人民公社的增产,除了水利、机械之外,还有什么技术上的秘密呢?有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技术普及。
    不错,中国已在自己生产拖拉机。但量的方面一下子尚未能满足。与此同时,农业上也在朝着科学化、电气化、机械化的目标前进,但现在说来,只是部分实现。完全的机械操作阶段还未达到。人力仍然很重要。因此老农技术的普及和土地的高度利用是相当主要的着眼点。
    前年开始的样板田的提倡,当是老农技术的普及的重要做法。在公社里,有公社的样板田;在县里,有县的样板田;此外,专区也有专区的样板田。这样构成了样板田的三道阶梯。它们彼此之间展开着技术交流。目的是要把优良的农业技术,由点及面地普及全国。现今,光是江南的太湖沿岸,就有八十万公亩的样板田出现。
    在南京的科学院里,我们晤见了研究员陈永康。他是一个农民,是种植稻米的专家,今年五十八岁了,仍然是突出的种样板田者。他曾创造一种优良品种,叫做“老来青”。
    解放前,陈永康对于种稻就已很有心得。但当时只能和亲友一起作小小的实验种植。解放后,政府很器重他,培养他作农业研究。到一九五八年,升为研究员。专门从事研究和普及。现在,他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了。
    陈永康提倡“三黑三黄”的诊断法。
    他的说法是,稻从分植期至出穗期,叶子出现三次黑三次黄,就是好的象征。根据各个时期叶子上出现的颜色来加减施肥,就可保证有好的收获。这是道地的农民经验总结。当日本第一流稻米种植专家北原氏和他谈及此点时,北原氏说,陈君的诊断法和理论十分吻合。他的稻作技术和北原氏的多收获技术基本上达到一致。北原说:在他的乡下,也有“三黄种植”的说法。可见农民间的共通性。
    目前,“三黑三黄”的诊断法已拍成彩色电影,作为普及的宣传。无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日本的多肥栽培技术还相差着一截阶段,但这样的老农技术已在广泛地展开,逐渐形成一项大众的运动,这个运动正由党、农民、技术者三者合一地在深入展开。公社干部
    这里再来谈谈人民公社的管理和运行。
    且说社长,公社社长是由社员代表大会选出来的。一般的社长多是贫、雇农出身。但三十岁以内的年轻人担任这个职位的不多。
    上海郊区的望亭人民公社的社长,今年三十一岁。解放前有田三亩,另租地主田一亩耕种。这一亩田的租金是每年替地主工作五十一天;杭州郊外的笕桥人民公社社长,今年三十四岁,十五岁起成为地主的雇农,像牲畜般地劳动。一年所得,是一百五十斤米。由于吃不饱,弟弟从小就饿死了。这个社长只读过三年小学,接近文盲。但现在已能诵读《人民日报》,主要是靠业余学校进修,即使现在成了社长,他仍然每星期有两个晚上去业余学校上夜学。
    所有的社长、队长,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谈吐甚佳。笕桥人民公社的社长,且以日本也有地主制度的存在“和中国旧时的地主本质上都相同吧”为问。这里应该特别一提,自从土地解放以后,这一类人从此和文盲、农奴、贫农身份告别,投身入社会之中。在这个国家里,被压抑的人物如看不到的宝石似地大量地潜在着,现在则正在从事发掘这些人类少量的宝藏。
    缺乏知识,但智慧和德性都优良的人类,日本也有。可是他们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但中国却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普及,使得在七亿人口之中,发掘了大量的人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