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法《费加罗报》说:苏新领导在国内外有一些新作法但政策未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4-12-29

    【本刊讯】法《费加罗报》二十五日刊登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西方人士倾向于认为,中苏冲突是斯大林继任者的最严重失败。因此,这看来似乎是他被赶下台的原因之一,尽管苏联报刊公布的罪状丝毫未谈到这一点。但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虽然新班子认为,赫鲁晓夫在同兄弟党的关系中作法笨拙,但它也丝毫没有朝北京方向改变。新班子同意把预定在本月举行的共产党会议推后几个月,但并未放弃这个会议。今天当政的这些人不想把冲突的责任归咎于他们的前领袖。勃列日涅夫将不会像赫鲁晓夫去贝尔格莱德那样,去北京道歉。
    当时被苏联集团孤立起来的南斯拉夫,被迫转向西方。但它不能成为匹敌的国际中心,异端的策源地。而世界最古老帝国的继承者、通过革命而改变了面貌的人民中国,情况就并不如此。中国由于贫穷,便比白种人俄国更接近第三世界的群众。现在成为决定性的事情——使两个大共产党的完全重修旧好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乃是这两个大党在世界上,在每个共产党内部都有自己的信徒。
    中国式和苏联式共产主义之间的竞争,其激烈程度将随不同时期而异。这种竞争在未来会持续下去。
    不能排除,自赫鲁晓夫下台以来,在苏联不论国内外,都有某些或多或少是新的行动和论点。苏联报刊更感兴趣的是戴高乐将军的独立外交。现在似乎再也谈不上党的总书记访问波恩的问题了。集体农庄庄员财产自留地的扩大已合法化了。强调管理合理化,那些想使利润在计划经济中起作用的改良主义者,似乎都重新被起用了。但是,不可能看出有什么类似非斯大林化的地方。甚至于谈不上换班子,更谈不上改变政策。
    要说不存在“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那是荒谬的。无论如何,被正式承认是第一号人物的赫鲁晓夫,使政权和政策具有着他的特点。
    苏联社会的改变,现在和将来会对政权起缓慢的影响。但是,没有理由担心或预料,由赫鲁晓夫分子组成的目前班子会同所谓“赫鲁晓夫主义”绝裂。中国人是头一个指出这种一脉相承的。我们要么对这种一脉相承感到高兴,要么咒骂它,那都随你便:我们要是无视它便大错特错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