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法新社特派记者报道:罗马尼亚近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4-01-30

    【法新社布加勒斯特二十一日电】(法新社特派记者报道)“为什么你老是问我们同经互会的关系如何?我们为我们自己劳动,我们保卫我们自己的利益。经互会?我不知道。”
    这是一个生产石油设备的大工厂的工程师对西方记者的回答。现在在罗马尼亚所有的企业中都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是萨维内斯迪的一个工厂厂长的话,这更说明了问题。
    他说,“我们的领导人应该考虑到我们工厂的利益,因为我们相信,它有伟大的前途”。
    他们都不到四十岁,都是在最近才加入工人党的。可以说,他们只是在独立“新浪潮”以后才入党的。
    他们都是“来自基层的人”。他们坦白地说,他们的工资“远远超过中等水平”,但是他们的雄心壮志是要建设他们的国家,使他们的国家工业化,并且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不论在那一个国家都行”。
    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毛里丘·诺瓦克也反复地说,罗马尼亚的原则今后是“同所有国家进行无限制的贸易”。
    诺瓦克解释说:罗马尼亚并不打算缩减同苏联和经互会其它国家的贸易,它想扩大同西方的贸易。如果西方能提供比苏联更好的机器,那么就毫不迟疑地向西方定货。
    在去年春季,夏尔·施奈德夫人到达布加勒斯特代表克勒佐钢铁公司(法国)签订为未来的加拉茨大钢厂提供设备的合同。当时到机场去欢迎她的有一位副总理和三位部长,其中有礼宾司司长。一个政府首脑也不可能受到比这更好的接待。
    数以百计的意大利、西德、奥地利、法国和英国的技术人员和实业家挤满了布加勒斯特的旅馆,他们的数目在不断增加。
    在去年十一月,结合国家元首乔治乌—德治对新的工厂的视察,罗马尼亚各报突然发表了参加工厂建设的一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西方企业的名单。罗马尼亚人吃惊地得知,不再是苏联在支配他们国家的工业化。
    布勒伊拉纤维厂的建设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惊人的例子,这个工厂本应把多瑙河的芦苇作为原料。这个庞大的计划是由罗马尼亚、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制订的。不久以后,人们发觉到,大部分设备事实上来自意大利和西德等国。经互会的计划就这样变成了“共同市场”的计划。
    跟随着这些同西方签订的技术和经济合同而来的是其它方面的表现。西方电台的广播不再受到干扰了,不论是“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英国广播公司或是法国广播电台。现在也考虑向罗马尼亚的旅行者开放去西方的大门。
    对西方的兴趣是如此显著,以致有时引起一些滑稽的误会。
    不仅仅是西方的机器,扭摆舞和查查舞标志着同西方关系的改变。在罗马尼亚舞台上上演西方剧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