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日共《赤旗报》载文评述:反美爱国斗争中的日本话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3-09-28

    【本刊讯】日共《赤旗报》6月22日、23日刊载一篇题为《新日美安全条约签订后三年来的话剧》的文章;作者:管井幸雄(戏剧评论家)。摘要如下:反对日美安全条约斗争为战后话剧史的转折点
    三年前的反对日美安全条约斗争,对所有参加这一斗争的戏剧工作者的以后行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具有历史意义的反对日美安全条约斗争,成为战后话剧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艺术领域中,根据反对日美安全条约斗争的体验展开活动最积极的就是话剧。各个剧团在领导干部率领下一致团结在“阻止日美安全条约话剧人会议”的周围,并且在条约“自然通过”后改组为“打破安全条约新话剧人会议”,进而共同参加了访华演出。
    同时也不能无视于这一事实,即:在美日反动派加强电影、广播、电视等的控制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会相对地对话剧寄予更大的期望和关怀。活报剧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反对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不断被编排成活报剧,例如《1960年6月15日的报告》以及在中国演出的《三池煤矿》、《冲绳》、《阻止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纪录》等便是。过去,活报剧在话剧界被看成是陈腐的表现形式,而现在却被赋予了新的舞台手段的生命,并进而反映到有关艺术家们的作品方法论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情况。
    然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在相当明确的政治行动的信念中夹杂着与此不相容的无形的挫折感。这两种东西互相交错着、对立着、动摇着……。于是使其中的哪一个占主导地位便成为一些艺术家和团体的重要课题。出现了修正主义的危险倾向
    从1960年到1961年之间出现的一些作品却把斗争的体验作了片面的限定和缩小,并且断定斗争是以失败而告终,企图以此来煽动所谓挫折感并追究作为先锋队的日本共产党的责任。如大岛渚作的电影剧本《日本的夜与雾》就是被说成是“针对着运动内部的缺陷”的作品。它已拍成电影,还由职业剧团和学生剧团上演过。这些电影和演出都是站在一小撮托派分子的立场,煽动人们的挫折感和疑心来攻击共产党的。以“二·一”罢工为主题穿插反对日美安全条约斗争的《日本人民共和国》(宫本研作)以及以阿尔及利亚问题为题材的《要到远方去》(福田善之作)等也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作品。
    福田善之在这以后又写了一部剧本《真田风云录》来讽刺反对日美安全条约斗争。他的态度越来越接近近几年来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者中间的所谓“新左派”。“新左派”对“现代”的看法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的,他们不考虑阶级性,只是一味要求恢复人的权利,并且在革命运动内部寻找这方面的材料。
    此外,宫本研写的《机械化作战》、《明治之柩》等作品也同上述作品一样,所起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市民以及知识分子对统一战线这个词句不感兴趣,甚而加以强烈的蔑视。健康的话剧运动正在成长
    当我们谈到三年来在话剧方面出现的危险的修正主义倾向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忘记也有过《石头开口的一天》(安部公房作)和《昭和的孩子》(西岛大作)等好作品。然而问题却在于修正主义倾向竟然推开了当时的积极因素而有所增长。这同其他的思想、艺术领域,特别是文学领域的反党修正主义分子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还应当指出,在这三年里,话剧人会议以及一些比较活跃的剧团排除了许多困难,演出了不少值得给予积极评价的作品;而且也不应忘记地方剧团,各地区及各单位的话剧社团也在进行着脚踏实地的活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