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香港报纸评北京京剧团在港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3-05-29

    【新华社香港5月17日航讯】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自4月30日在香港开始演出以来,香港一些反动的或中间的报纸都相继为文,对剧团的整个阵容,团员个人的表演艺术,特别是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四人的唱、做,对演出、剧目和全体人员的配合等,作了种种评论。反动报纸一般都是在不能不承认我剧团艺术水准确是高超的同时,极力从各方面加以贬低,以《新生晚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为最多。说剧团阵容强盛
    《新生晚报》发表车攻所写的文章说:“单就此次来港剧团本身来说,说它阵容庞大,打破已往来港剧团纪录也确非虚语。像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四个‘头牌’,都有资格自张一军。连四位次牌以外的谭元寿,小王玉蓉,也有独当一面的资格。”对马连良等的评价
    一般认为马连良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车攻的文章说,马连良“在今日京朝派的老生行中,总不能不推他为坐第一把交椅的人物。”《新生晚报》另两篇文章认为,马连良的优点是“表演艺术的平均发展”,“唱做比以前在港时都好,就是在大段唱工时,显得底气稍不足。”但又都说他做工较唱工好。
    《新生晚报》文章还说马连良“对京戏也发生启导作用的改进,不仅注重个人服装的讲究,更着重剧团的整体配合,牡丹绿叶的烘托气氛也特别成功”。车攻的文章则说马在服装方面“任意改良,只求鲜艳漂亮,不管是否大方,合乎剧情,至于如何适合故事发生的时代更谈不到。”
    对张君秋的评价,一般是赞扬他的嗓音、扮相,较多集中弹劾他的唱腔。说张君秋的“嗓音”、扮相“无一不佳”,“嗓音之佳,仍能独占魁首,宽亮酣醇,四美兼备,非一般坤角所能望其项背”。但认为他“如果苦学精研专攻梅(兰芳)艺,尚可成为梅派艺术的继承人。
    一般来说,裘盛戎是受到称誉较多的。《新生晚报》一篇文章说,裘“比七年前来港时更见沉稳”,他“真正对本行艺术有精深造诣”,“能把人引入艺术深处”。“他很懂得利用精湛的演技和勾脸谱的技巧,来弥补身型和脸型之不足”,“他韵味特醇,唱法尤佳,集前人之长,自成一家”。《明报》甚至说,“裘盛戎是个好到极点的演员,再看一千次,听一万次也不会厌的”。
    《明报》称赵燕侠是“邪派高手”,说她的“表演艺术自辟蹊径,你一看之下,立刻便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她那独树一帜的作风,的确也代表了现代京戏中的另一种风格,虽粗俗却很受欢迎。”对剧目的意见
    对经过改编的《赵氏孤儿》一剧,《新生晚报》、《星岛晚报》、《新闻夜报》的文章都有赞扬。《新生晚报》说这出戏“生旦净丑,各擅胜场,文武唱做,一应俱全”,三大头牌马、张、裘都有大段重头戏,“号召力强”。剧情在改编后“更形紧凑”,“有头有尾,段落分明,具有现代戏剧的风格”,“为多数人着想,经过改革后的旧剧的确要易懂得多”。
    在京剧团演出的所有剧目中,《新生晚报》说,“最令戏迷所赞赏的是《秦香莲》”,“一场紧似一场,堪称唱做双绝,淋漓尽致。”
    个别文章提到所有的演员不论戏多戏少,在台上都是“全力以赴的”,承认“这是大陆‘群戏’的特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