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浓浓文化悠悠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0-29

    香港诸圣小学六年级班12岁的赖思琪第一个登上课堂讲台,用她刚刚学会的绘画技巧,在水墨画老师的一幅只有竹枝的“未完成”水墨画上,略带生疏地填画了几片竹叶。
    虽然刚刚在课堂上学了短短的35分钟,“画技”还很幼稚很笨拙,但赖思琪的勇敢尝试带动了班上其他同学,同学们上台一笔一画,很快“挥就”了一幅名为“竹”的水墨画“作品”。
    这是今年9月香港诸圣小学六年级甲班的一堂普通水墨画课。每周一下午他们都固定有两堂中国文化课,两节课共70分钟,内容包括书法、戏剧、剪纸、武术,甚至还有中国传统的皮影戏。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
    为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学生中推广中国文化,已有65年历史的香港诸圣小学从1999年开始,在各年级班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每周两个课时。此外,他们还在每周六开办两个小时的武术、中国舞等课外活动班,各个年级的同学均可自愿报名参加。
    训辅主任谢艳芬女士是该校中国文化课的发起人,并对课程设置及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化源远博深,虽然许多知识我们也不具备,但我们要想方设法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们,”外表和善的谢艳芬已有30多年的教书经验,她说,“对我个人来讲,越是我没有的,我越要想办法给孩子们。”
    为了提高中国文化教育的水准,他们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士担任文化课老师。六年级班水墨画课的老师李启坚,是生于尼加拉瓜的香港著名画家,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退休前在香港一家工厂担任布料画师。2001年他开始在诸圣小学任水墨画老师。
    “竹叶看似简单,其实是最难画的,”李启坚老师说,“学生们都很有兴趣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快,但练习相对来说欠缺一些。”
    上课时学生们用的毛笔、墨、宣纸等绘画工具都是学校准备的。课上,有专门的教学助理给添加墨汁。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练习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因为一般学生家里通常没有笔墨、宣纸。
    有的科目很难请到固定的专门老师,如皮影戏,别说在香港,就是在其发源地中国内地,了解的人也寥寥无几。2000年底,谢艳芬主任从香港民乐剧团工作坊请到懂皮影戏的专业人士到校,教孩子们经过改良的皮影戏,即用剪纸得到皮影戏的效果。2002年初,谢艳芬主任带领8名学生在香港浸会大学会堂进行了皮影戏表演。能表演皮影戏,她说“连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校长刘美群认为:“中国文化课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吸取一些有用的东西,对一些学生还起到了提升自信心的作用。”她说:“有的孩子其他功课不太好,但中国文化课程锻炼了他们综合能力,让他们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找到自信。”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帮助。如书法、绘画中要求的‘气定神闲’,对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习其他知识也很有帮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层次道理,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谢艳芬主任说。
    课外体会中国文化
    除了课堂教育,该校还举办各种活动,展示与体会学到的中国文化知识。2001年2月,在教育署体育及学校活动组的资助下,诸圣小学在香港浸会大学会堂举办“认识中国文化综合晚会”,油麻地天主教小学及培正小学的部分学生也参与表演。晚会上孩子们的普通话联诵唐诗、凤阳花鼓戏、“孔子曰”大合唱等节目,表演得有板有眼,很受欢迎。
    2001年12月,该校举办了一个为期两天的“东莞、广州历史考察团”。师生一行25人,参观了著名的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认识了有关鸦片战争、中国古代生活文化的历史。
    学校还尝试与内地青少年进行文化交流活动。2002年1月,诸圣小学邀请深圳市龙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同学,在香港共同举办中国书画展及文化交流活动,展出作品140多幅。交流活动中,同学们从认识到挥毫,从绘小画到合作画,兴趣很浓。训辅主任谢艳芬女士说:“这是我校第一次和内地青少年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后将会举办更多的类似活动。”谢艳芬女士说,如有可能,诸圣小学还非常希望和北京的小学进行交流。
    据香港教育署提供的资料,目前香港800家小学中,绝大多数已开设中国文化课程,许多学校在周五或周六都安排课外活动,通常包括书法、水墨画、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照片说明 9月9日,香港诸圣小学五年级班的谢佩宜(右二)和六年级班的黄美玲(左二)在学校展出的书画作品栏前介绍自己的书法作品。 (摄影 薛冬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