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杨振宁乐观预言见证今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0-29

    8年前,杨振宁教授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乐观信心。8年后,事态发展证明,当日杨教授对中国经济、科研、文化发展的看法,是完全正确、深刻而又富于远见的
    【香港《大公报》10月24日文章】题:八年前在《大公报》宴会上的讲话
    杨振宁乐观预言见证今天    
    原编者按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知识分子下海经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需要一批既有技术、又有管理才能的人,成立跨国大型企业,这样,中国的企业实力和经济影响力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杨教授又指出:中国科研的发展方向,需要向体育界学习,就是集中优势项目、人才,争取用几年时间拿下科研领域的“世界金牌”。杨教授还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他相信,中华文化在21世纪将会大放光彩,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将会为全世界所注目。
    上述杨振宁教授的这些看法,并不是今天新发表,而是见之于1994年9月5日《大公报》社长王国华一次宴会的谈话。当日在座的还有杨振宁夫人杜致礼女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为校长)金耀基教授、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为荣誉高级研究员)陈方正教授等。事隔8年,事态发展证明,当日杨教授对中国经济、科研、文化发展的看法,是完全正确、深刻而又富于远见的。杨教授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乐观信心。
    当日在座的还有《大公报》前副总编辑贾斌、现任副总编辑叶中敏。以下为当日宴会谈话的主要内容。
    王国华:杨教授,您在科学研究上的成绩激励着中国几代人。我想请教您,您对当前大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知识分子下海,其中包括一些有成绩的科技人员下海,怎么看?
    杨振宁:在大陆访问时很多人对此担忧。我对此,并不太悲观和担忧。反而我认为一些有才能的人下海经商,是时代的需要。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不重视甚至鄙视经商,这对中国的发展不利。现在有人,特别是一些有才能的人,下海经商是对中国旧传统观念的冲击,对经济发展也有好处,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很需要一批既有技术,又有管理才能的人。这有利于将中国经济推向世界。他们从做生意开始,积累经验,有可能逐渐发展成跨国公司。像美国的“通用”、日本的“三菱”那样的跨国公司、跨国的国际大企业。中国需要建立起十几个、二十几个这样的跨国国际大企业。这样,中国的企业实力和经济影响力才能真正确立起来。
    不担忧知识分子下海
    陈方正:您说的这个,在目前中国的条件下还不成熟。中国目前不允许办这样的私人大企业,像上万人的私人企业,恐怕中国不允许办。
    贾斌:中国现在就是提倡、鼓励发展非国有企业。我们最近去黑龙江,他们就公开提出,发展非国有企业。那里已有上万人的非国有企业。上海的一个农民办的企业,已有四千多人。
    杜致礼:你(指杨教授)说的这种跨国大企业、托拉斯,在美国也有种种限制。
    杨振宁:我看从中国长远发展来说,不管以哪种形式,中国在国际上有名气的跨国大公司一定要发展。我认为创建和管理这样的跨国公司并不比在科学研究中拿金牌容易,也不比在科学研究中攻克尖端对国家的贡献小。因为要搞成功一个大的跨国公司,也需要一些很聪明的人,很有才能的人,才能办到。第二,中国的科学研究部门,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部门,人员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一个研究所动辄上千人甚至两千人,加上经费有限,人太多,合起来有的不是零而是负数。本来是人才,也被埋没,变成不是人才了。我准备向中国有关领导提建议:中国的科研需要向体育界学习,要以培养金牌选手为目标,着眼于在科研领域内拿世界金牌。也就是说,要有选择性、有目的地集中人力、物力,去发展优势项目,用几年的时间,拿出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来,这才是中国培养科技人才的方向。综合这两点,我对一些专家下海经商,不悲观、不担忧,反而认为是经济发展必由之路。
    王国华:您对目前中国科技改革怎么看?
    杨振宁:我很有信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科技能有更大的发展。以自然科学研究基金为例,开始成立时政府每年拿出8000万,明年准备拿出12亿,由此看出中国政府的决心。
    金耀基:12亿?有那么多?
    杨振宁:这是前天我见到自然科学研究基金会的一位副主任告诉我们的。还没有最后定,差不多就是这个数。
    金耀基:那不得了。
    中华文化必大放异彩
    杨振宁:中国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雄厚了,必然要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领导人很重视科学发展,对科技前景,我是有信心的。
    是你们《大公报》,还是哪份报纸报道一位华裔音乐家最近说,他热爱中华文化,但不热爱中华民族。这是什么意思?怎么能把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分开呢?中华民族最显著特征就是有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去年我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一个研讨会上,专门讲21世纪中华文化的发展。我认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在21世纪将大放光彩,我认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将为全世界注目。当时何炳棣教授不同意我的意见,说我杨振宁之所以乐观,是因为我一生中一帆风顺,没有遭到任何挫折。
    金耀基:您对中国和中国的前途,总是满怀信心,这是你的一贯看法。
    杨振宁:你看看美国,个人主义膨胀到极点,社会风气和治安一团糟。问题的严重性是现在还看不到任何解决的办法。记得1964年有一次我让你(指杜致礼)在纽约车站街等我。现在你根本就不敢在那里等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遭劫。
    杜致礼:就是1964年那时候,你叫我在那里等也危险,你不关心我就是了。
    杨振宁:那时候还好一些。中华文化已经引起世界上一些人士注意。
    王国华:杨教授,您认为中西文化最根本的差异是什么?
    杨振宁:我认为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中华文化是以家庭、社会为中心。
    金耀基:我同意你说中华文化是家庭为中心,但不同意你说中华文化是以社会为中心。
    杨振宁:在西方各国,你可以看一下,无论在哪个领域,犹太人都能组成一个组织,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小社会。中国人就不行,很少有中国人在一个领域组成一个组织,形成一种势力。犹太人就很厉害。
    王国华:有报道说,中国大陆最近对犹太文化比较感兴趣,介绍犹太文化的书很畅销。1988年访问韩国时,曾问过《韩国日报》一位总编辑,东、西方文化的最根本差异是什么?他说:“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东方文化是以儒教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这和您刚才说的意思差不多。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以集体或以家庭、社会为核心,中国人在国外却不能团结一致而被称为一盘散沙,可是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他们反而能团结,结成一个小社会呢?
    陈方正:中华文化是以家庭、社会为基础,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这个讲法我同意。但中华文化所指的社会是大社会,不是小社会、小团体。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社会出发去谈问题。而西方人,不管干什么,搞体育、搞文艺、搞各种社会活动都喜欢搞一个会、一个俱乐部,他们都竞选,争当什么会长,中国人不喜欢这么干。所以在一个局部领域时中国人就显得散。
    杜致礼:您说得很对。比如我爱打网球,美国人、西方人就热衷于组织个协会,他们就竞选当会长、当司库。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的权利。中国人不愿干这些事,认为这麻烦死了,不愿干。
    杨振宁:你说的这些,我说的这些,他说的这些,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一个阴影的影响,这就是中国近百年来落后了,被人侵略、被人欺辱,这就迫使我们反省,我们中华文化是否有什么问题。实际上我们中华文化是优秀的。经过历史淘汰,中华文化中不好的东西,已经被我们的民族抛弃了,如孔子思想中那些封建主义的东西,保守主义的东西都被抛弃了。“五·四”运动批孔不能说全错,孔子学说剩下的是优秀的,要发扬。问题是我们要把百年的历史实实在在地、好好地反映出来,把人们引向前看。我最近看了《沈从文传》,当兵时杀了那么多人,我心灵受到震撼。
    要从历史时空看问题
    王国华:我们正在与中央电视台合拍一部20集的《香港百年》(原编者按:该剧后由江泽民主席亲自题名为《香港沧桑》放映),就是以香港的失而复得为线索,写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屈辱与奋斗史,就是体现您说的这个意思。
    杨振宁:那很好,谁来做导演?不能只揭露中华民族的丑恶面,迎合外国人的口味,拿奖牌。要叫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历史事实出发。中国人中有许多有才华的人。在美国最有名气的大提琴家马友友,他两岁时我就认识他。那时,我们夫妇在巴黎,星期天带孩子去卢森堡公园玩。正好,他的父母带他和他的姐姐也在那里玩。都是中国人嘛,就结识了。我们去过他们的家,生活不是很好。但他们父母一心要培养他们学音乐,每星期都送他们到比利时去上课。当时看,好像是在进行赌博。现在,马友友已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提琴家之一。中国也有不少好的电影导演,像张艺谋这样的年轻人都是很有潜在才能的人。你若见到他们,请告诉他们,他们有才华,电影拍得好,但要从中华民族百年史、大时空来拍、来看,相信会更好。
    
    杨振宇
    
    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资料馆日前开幕,金耀基(右)、陈方正(左)与杨教授一起参观。
    
    杨教授(右)在寿宴上与《大公报》社长王国华合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