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三通”为何柳暗花不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0-29

    台湾《中央日报》社论认为,台湾当局最近对两岸关系种种新增限制的做法,不仅缩小了两岸交流的门户,甚至已损及台湾民众合理的权利。对照陈水扁对直航问题的态度转折,这完全反映了当局重回两岸敌对状态的思维,及收紧两岸关系的政策方向
    【台湾《中央日报》10月24日社论】题:民进党三通立场的最终检验
    最近由于立法院开始审议两岸关系条例修正案以及中共副总理钱其琛接受台湾媒体访问谈及三通问题,两岸关系与直航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舆论与立法院的热烈讨论,其实反映了民众对两岸关系条例松绑以及开放两岸直航的期待。
    今年5月陈水扁总统在金门表示:“两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条路。”两岸三通事宜本可以透过民间来从事,协助谈判三通事宜。但是扁政府却一直以航线的定位以及“一个中国”问题作为横亘于两岸三通之前的障碍,因而踟蹰不前。
    对于这个问题,钱其琛日前表示,至于航线的名称,就叫“两岸航线”。钱其琛的说法,其实是回应了扁政府拖延三通的表面理由,扁政府的下一步,就特别值得注意。
    两岸关系条例制定已经10年,国内外情势已产生重大变迁,部分条文已不合时代需求。今年春天国民党立院党团提出了修正案,其中最重要的主张就是开放两岸直航与松绑若干不合时宜的条文。针对国民党版修正案,陆委会也在日前提出了行政院版的修正案,不但没有松绑,反而是大幅的紧缩。
    诚如陆委会前主委苏起昨日在国民党中常会中的报告所称,“两岸条例修正案是‘急独’或‘直航’的试金石”。有关三通问题的发展,以及面对舆论与国会对于两岸关系条例松绑的要求,已经将扁政府的三通及两岸政策提到了舆论与国会的检验台。
    到底扁政府所谓“三通是必走的路”,是否真的有意开放两岸直航,还是只是敷衍民意的烟幕?到底扁政府面对日益密切的两岸交流,是要采取便民、开放措施,还是要缩小门户,提高门槛,以延缓两岸交流的速度?
    很遗憾的,我们看到的讯息,都是负面的。
    以“三通”问题来说,对于钱其琛日前的谈话,舆论普遍认为是正面的,甚至连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的立即反应也认为是善意。但是随后陆委会主委表示要评估直航的可能威胁与利弊得失;交通部长表示两岸直航要官方来谈;民进党大陆事务负责人提出审慎因应之说;陈总统与游院长更陆续指出“三通不是万灵丹”。
    这一连串的刹车声,表示了原先所谓的“一个中国”问题,航线定位问题,谈判对等问题,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所谓对台湾的利弊得失问题,指的也不是经济。因为三通对台湾经济的利弊不是早经评估过,才会将三通作为去年经发会的共识吗?说穿了,台独意识形态与选举才是扁政府对三通问题的最重要考量。也就是说三通是否会影响“去中国化”台独政策的贯彻?三通是不是可以作为未来选举中操弄的议题?
    其实观察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指标不只是直航,两岸关系条例的修正,也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点。
    诚如前面所述,民众对于两岸关系条例有甚多期待,除了直航问题外,还有包括大陆学历采认问题、大陆配偶来台定居及工作问题、大陆出版品在台湾发行、销售问题等。很遗憾,在行政院版的修正案中,不仅对民众与舆论开放的呼声未有回应,反而增加许多限制的措施与紧缩的作法,诸如:延长大陆地区人民来台申请定居的年限;增加工作权的限制;要求退休军公教人员赴大陆长居必须改领一次退休金;限制台湾地区人民、法人与大陆人民、法人签订不是政治性、不涉公权力之民间协议;扩大对台湾地区金融机构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之限制;增加大陆地区出版品来台展览、观摩之限制等。
    种种新增限制的做法,不仅缩小了两岸交流的门户,甚至已损及民众合理的权利。我们不能完全将之视为行政部门执行层面、管理性质的紧缩。对照近日扁政府对直航问题的态度转折,这完全反映了扁政府重回两岸敌对状态的思维,及收紧两岸关系的政策方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