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艰辛求艺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0-01

    位于港岛北角的新光戏院在9月的一场越剧演出前,罕见地挂出“全院满座”牌。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王凤超、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高敬德和1000多名热情的观众到场,观看由香港特区越剧院举办的这场大型越剧折子戏专场演出。
    但对于特区越剧院的演员们来说,舞台并不总是如此的炫目,掌声之后
有汗水更有泪水。她们走的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寂寞求艺路……      
    寂寞求艺
    一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我认识了香港特区越剧院的老院长赵金麟,约好去看看她们的排演。几经周折,我找到了位于香港九龙重庆大厦的无锡同乡会,同乡会在大厦里的一个办公单元,是特区越剧院暂时的排练场所。
    当天因为停电,没有空调的房间闷热难当。从各处赶来的演员们正在狭小的空间内一丝不苟地排练。我的到来,使这个难有外人涉足的空间有了点特别的气氛。在有专门从事娱乐新闻报道的香港新闻界,本属“娱乐”范畴的越剧艺术,却很少有人关注,媒体的闪光灯更难聚焦于此。
    香港曾有一些越剧爱好者组成的越剧艺术团体,但起起落落,不曾稳定。1998年香港越剧院成立,这是香港特区第一个正式注册并获得政府拨款的越剧院。但由于种种原因,剧团很快解散了。
    浴火重生
    谈到这里,老院长赵金麟和现任院长杨莉莉流下了眼泪。这种结局让她们感到心痛和惋惜。为了不让越剧艺术在香港销匿,其实更是为了几十年追求的事业,她们在无比艰苦的环境下,重新组建越剧表演班子。
    没有任何的经费来源,担任无锡同乡会总干事的杨莉莉争取到同乡会的赞助,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自己承担开销。除了几个老演员外,剧团需要充实年轻力量。在这方面,两位老越剧演员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
    老院长赵金麟原是杭州市越剧团的专业演员,已有50年越剧表演经验。1986年来港后曾从事过多种职业,但越剧始终是她难以割舍的艺术梦想。1979年来港的杨莉莉,在内地14岁便开始学习越剧。新老两任院长成为剧院的支柱。
    通过各种渠道,她们像挖宝一样,找到一个个喜爱越剧并具有一定表演基础的年轻演员。北京姑娘申春琴是中国音乐学院民歌系的毕业生,小时候曾学过越剧表演,到香港后从事通俗音乐演唱工作,现在剧院唱小生,算是个改行的越剧演员;饰演林黛玉的王黎从小学跳芭蕾舞,刚进而立之年的她,已有20多年的芭蕾舞台经验;加上原有的几位老演员……十几个演员组成了新的特区越剧院班底。
    剧院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没有报酬,演出服装也只能存放在院长个人家中。一个共同点把她们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对越剧艺术的喜爱和追求。2000年8月,香港特区越剧院重新注册成立。
    苦心经营
    新老院长等老演员不仅是剧院中的资深演员,更是年轻演员的艺术老师。为了把青年演员培养出来,她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愿意做铺路石。为了支撑一场戏,她们常在戏中串演几个小角色。
    说到这门艺术在香港的发展和前途,老院长告诉我,香港有好的越剧演员,香港也并不缺乏越剧观众。在香港生活的江浙人是一部分,还有一些香港人也欣赏越剧,许多广东女孩子就喜欢越剧。关键是怎样扩大影响,让人们知道和认识这门艺术。
    在临时借来的场地里,这个特殊文艺团体的演员们利用业余时间,风雨无阻地在一起排出了《珍珠塔——前见姑》、《红楼梦——黛玉葬花》、《梁山伯与祝英台——回十八》、《何文秀——算命》等经典越剧片段。
    首演成功
    熬过了无数的艰难,去年夏天,香港特区越剧院的首场演出终于在香港西湾河文娱中心举办。当时选择在港岛东部西湾河演出,是因为那里的场地费相对便宜些。乐队、布景及场地费几万元的支出由杨院长私人筹措而来。
    那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欣赏一场越剧演出。也许是与台上的演员已有感情交流,也许是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和台下观众的热情响应,我这个越剧外行被深深地打动了。
    演出结束了,演员们还要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因为剧团并没有固定的开支,演员的演出也没有任何报酬,每人都要很现实地面对生活。演员们只能不定期地聚在一起排练和切磋演技。
    痴情不改
    去年10月,老院长因晚期肝癌不幸去世。杨院长含着眼泪说,老院长在患病期间,还在为剧院的发展操心。听到这个消息,我脑中不时地浮现出老院长恳切地请我观看她们彩排的情景,以及她在《何文秀》一幕中扮演的浑身是戏的杨妈妈。
    虽然很难,杨院长和演员们对自己喜爱的艺术始终痴情不改,对越剧事业在香港的发展从未丧失信心。去年11月,特区越剧院加入了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在文化总会和各方的协助下,她们在年底举办了一场演出后,投入大半年的时间筹备9月这场大型表演。
    “不管情况多艰难,经费多紧张,但演出的水准不能降低,”杨院长说。被问及对座无虚席的剧场有何感想时,杨院长说,她真心地感谢各界人士对香港越剧事业发展的支持,同时她也明显地感觉到越剧的观众层次在提高。“不管怎样,我们作的努力,有人能看到,这就行了。”(摄影 薛东梅)
    
    特区越剧院的演员在排练。右一为老院长赵金麟,右二为责任院长杨莉莉,左一为演员王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