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香港:找工作,媒体帮你碰运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0-01

    二十多岁的香港青年刘秀英失业已有一段时间,尽管她一直不停地自我推荐,但用人公司都没有回音。当看到亚洲电视台推出新节目《成工在望》帮助失业者找工作时,害怕面对电视镜头的刘秀英也顾不了许多,决定“碰碰运气”。“运气一碰就中”,刘秀英成为亚洲电视台首集直播的“幸运儿”,战胜另一名对手,与香港永安旅游公司当场签约。
    目前,香港失业率高达7·8%,失业人数多达27万人,特区政府正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来纾缓这一社会问题。一向活跃的香港电子媒体也灵机一动,推出协助失业人士找工作的新节目。 
    除亚洲电视台已推出的《成工在望》外,香港无线电视台也将在10月上旬推出《香港做得到》,而香港电台正在筹划推出《职业特工队》,协助求职者“?工”(找工作)。 
    求职者众 空缺位少
    刘秀英获得的是底薪8000元、另加佣金的旅游见习领队空缺。获得这份工作可不容易,须过五关斩六将。
    在这之前,用人单位会对申请者层层筛选、面试淘汰,挑选出两名候选人上《成工在望》节目,在电视镜头前、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观众前一比高下。这还没完,两名求职者被选定后,须在用人单位实习一天,并将“实战”表现录制下来,供观众评判,作为评判的参考。而两名参赛者在直播当天还须回答主持人何守信及黄丽梅的有关问题,最后由公司代表选出优胜者,并当场签约。 
    然而,像刘秀英这样的“幸运者”毕竟是少数。在目前香港经济低迷之时,随着整体经济活动减慢,劳工需求进一步放缓,近期有更多的私营机构重组和裁员,而同期新的毕业生则持续投入劳工市场,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低文化、高年龄的人找工作最难。求职者众,空缺职位少,找工作也成了电视台的卖点。
    竞争激烈 烽烟再起
    虽然求职节目可以成为时下的电视卖点,但多家电视台同时竞争,媒体市场无疑又燃战火。
    香港无线电视台的《香港做得到》将在10月上旬推出,而亚视的《成工在望》已率先播出。两家电视台开始暗中较劲。
    亚视表示,已经掌握了400个工作机会,其中不乏专业职位,包括电脑程序设计、会计、导游等,涵盖不同层面的失业人士。而《香港做得到》也在网上推出多个空缺职位,供求职者报名参考,有最高月薪1·8万港币的电讯公司市场推广员,也有月薪低至6000港币的家具连锁店见习陈列设计员的职业。
    在最主要的主持人环节,《成工在望》请来了大牌的何守信以及黄丽梅;《香港做得到》则请来了明星郑裕玲和李克勤以及顾纪筠轮流主持。但两台的主持人对节目的信心各不同。
    《成工在望》虽然比《香港做得到》早半个月播出,但主持人何守信却没什么信心,认为《成工在望》只是帮人找工作和介绍职业,既非游戏节目,又没有太多娱乐性,没有明星搞气氛,不会有什么惊喜。
    而《香港做得到》主持人郑裕玲在出席《香港做得到》开镜仪式时,染了一头灰发,还穿了四个新耳洞(现共有六个耳洞)。郑裕玲积极包装自己,希望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李克勤则信心十足,认为这类帮人找工作的节目有挑战性,更提议自己的失业歌迷来尝试参加此节目。
    节目未播 反对声起
    收视率是电视台的生命力,而强调商业运作的香港电视台更重视“人气”;为了吸引观众,电视节目要“好玩”、有趣。所以去年亚视在进行节目策划时,曾考虑将《成工在望》做成游戏节目,在游戏问答中淘汰弱者。
    但目前看了《成工在望》前两集的观众却大叫“闷死了”。何以如此?原来亚视也有苦衷!
    在亚视轰轰烈烈作宣传时,香港一个自称是“失业者自强运动”发起人的吴家淇,在媒体公布了一份《给亚洲电视台的公开信》,指责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搞噱头节目博观众转台,无可厚非。但是,利用失业人士上节目,这种所为,社会道德何在?置失业者的尊严何在?难道人家失业还未够惨,还要利用他们的悲情推高收视?”
    除了吴家淇外,香港有学者及工会代表也担心这类节目太过娱乐化,把娱乐建筑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 
    也许是由于这些压力,亚视的《成工在望》节目中,游戏成分荡然无存,主持人也严肃有余,加之没有明星,主角只是一直担心自己命运的两位求职者,他们向观众倾诉失业的苦恼和对就职的渴望,加之用人公司冗长的广告介绍,对香港观众来说,一个小时的节目是“好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