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治港新班子 应对新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2

    
    【香港《新报》6月26日文章】题:特首新班子的组成与挑战(作者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统筹员王家英)
    特首董建华终于公布了他的新治港班子,从班子组成看,董氏锐意建立一个稳定且具效能的执政团队,以强化特区政府的管治和民望的意图,是彰彰明甚的。
    稳定高效的执政团队
    (一)新治港班子一口气在公务员队伍以外引入五位问责高官,而且均是商界、学界或是其他专业界别的一时之选,这不仅有助政府打破过去行政官僚治港的封闭习性,注入新的管治思维,也可透过网罗不同界别的精英加入政府,扩阔政府的管治基础和提升政府的政治认受性。
    (二)作为特区政府最高决策机制的行政会议全面重组,成员除了包括新任命的三司十一局共十四位问责高官之外,还包括自由党主席田北俊、民建联主席曾钰成、工联会会长郑耀棠和其他两位非官守成员。这一方面有助加强政府对立法会的掌握,改善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应有助促进政府对基层民意的了解,拉近政府与基层市民的距离。
    (三)素有特区政府“大脑”之称的中央政策组,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刘兆佳出任,考虑到刘氏对香港社会政治研究用力甚深,见解独到,而且尤其擅长民意和管治策略的分析,再加上他朴实直言的性格,应有助强化特首掌握民意能力,改善特区政府管治策略的技巧。
    治港班子面临挑战
    虽然如此,董氏的新治港班子还是会面对不少重要挑战:
    (一)新治港班子固然人才济济,但能否形成上下一心的管治团队,仍有待考验。尤其是在推行“高官问责制”之后,高官为争取表现,而且有些高官甚至有意角逐下届特首之位,他们之间的竞争,势必日趋激烈,特首能否有效驾驭协调,无疑考验他的政治手腕和领导能力。更何况,新治港班子同时纳入了工商界和基层的代表,从好处看,这固然是妥协包容的表现,但从坏处想,这也势必增加利益和意识形态整合的困难。最终能否克服有关困境,自然是检视新治港班子能否团结一致建立有效管治的重要指标。
    (二)这次“高官问责制”的推行同时牵涉到庞大的局署行政重组,再加上不少新人加入,所谓新手上路,跌撞难免,这将进一步增添行政重组的风险。如果在行政重组的过程中出现重大的混乱或失误,将无可避免地会对特区政府新治港班子的管治威信,造成严重打击。
    (三)当前香港异常困难的经济环境,主要由内外各种结构因素所造成,非短期能够有效解决。尤其是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更非特区新治港班子的主观意愿所能控制,若然未来外在环境趋于恶化,香港内部经济转型必然举步艰难,影响所及,特区政府新治港班子的种种改革或政策,也难免备受压力。
    
    董建华与问责高官及特区行政会议成合影,左起:田北俊、林焕光、李国章、马时亨、唐英年、叶澍(上面两个方字,下面一个土字)、梁爱诗、廖长城、曾荫权、郑耀棠、董建华、王永平、梁锦松、何志平、梁振英、叶刘淑议、孙明扬、廖秀冬、杨永强、林瑞麟、曾钰成、刘兆佳(原载香港《太阳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