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阅读
  • 0回复

两种观点的碰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3-29

    
    【美国《纽约时报》3月24日文章】题:中国向何处去?两种观点的碰撞(作者 威廉·霍尔斯坦)
    笔者在1981年和1982年曾担任合众国际社北京分社社长,我记得当时北京的外国人中流传着一个关于两种外国人的笑话:一种是教师、翻译以及爱上中国人的人,他们完全失去了超然和判断力;另一种是从未真正接触中国文化或语言的外国人,他们也许人在中国,但却甚至不想了解中国的现实。
    不幸的是,从两本即将在美国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新书———戴维·谢弗所著《中国黎明:一个技术与商业革命的故事》与乔·斯塔德韦尔所著《中国梦:寻找地球上最后一个没有开发的大市场》——中来看,在美中进行接触的20多年里,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尽管书名相似,但这两本书中有关中国现实的观点却南辕北辙。谢弗是旧金山一位为《连线》、《花花公子》、《雅虎因特网生活》等刊物写稿的撰稿人,他对一群创建了新浪、中华网和亚信等公司的中国因特网企业家着了迷。他跟踪他们在太平洋对岸的一举一动,成了其中一家公司的顾问,甚至还对这家公司进行了投资。
    这些年轻的企业家正在帮助中国以一种谢弗认为可能使中国在技术上超越西方的方式实现高速因特网接入。谢弗的企业家们认为,因特网正在推动他们的祖国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确切地说是一场革命。作者以一种看似不带表情的笔触写道:“一个新的中国将会出现。”书中有关新的中国的宣告出现了不下几百次。也许因特网确实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读者必须判断,谢弗究竟是在进行真正客观公正的报道和分析,还是在进行宣传性的写作。
    而处在另一个极端的斯塔德韦尔在中国生活过10年时间,曾经担任《经济学家》杂志以及该刊商业信息部的记者。然而他的书中却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他与中国人有过持久的接触。难道他没有看到上海、深圳、北京等地财富的爆炸性增长?难道他没有看到多年来中国人的穿着从单调的毛式服装,变成了西装和色彩鲜艳的连衣裙?
    相反,他提出了一种奇怪而冷漠的统计学和意识形态的论点。他写道,中国经济注定要崩溃,几乎所有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上当受骗了。
    斯塔德韦尔就外国人在中国所犯错误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他准确地描绘了一个远非完美的政治经济制度。但是,斯塔德韦尔轻蔑地说这个制度一无是处似乎是轻率的。他盛气凌人地写道,“90年代有关中国的最大神话就是中国不再实行社会主义”。很少有严肃的中国观察家认为中国人已经放弃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
    在斯塔德韦尔看来,中国人将永远不会在经济上崛起。
    《中国黎明》一书明确揭示了中国政府对因特网的态度。政府希望企业家扩大他们的业务——既包括私营部门的,也包括得到国家支持的——以便使中国的数字经济能够增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