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漫话圣彼得堡地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3-28

        
    在圣彼得堡留学期间,每当我从导师家出来,穿过儿童公园来到车尔尼雪夫斯基地铁站,晃一下地铁月票,然后站在扶梯上下行的时候,就开始感叹俄罗斯人创造奇迹的本领。那是怎样一座斜插入地下的通道啊!滚梯以每分钟40—50米的速度要运行2分钟左右才能到达地铁站台,这意味着火车是在地下六七十米的深度飞驰。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的地铁是50年前建造的。
    斯大林时代  内部装修像宫殿
    圣彼得堡地铁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直到1999年契卡洛夫站建成通车,陆陆续续已有六十多座车站交付使用。不但每座地铁站地面建筑的外观风格迥然不同,就是地下站台的结构格调也差异颇多。早期建成的不少车站多受斯大林时期宏伟多廊柱的建筑风格、俄罗斯传统的圆顶巴洛克式建筑及哥特式建筑的影响,比如位于著名的涅瓦大街起点的“起义广场”站和红线与蓝线交汇处的“工学院”站。这些车站不论外部还是内部装修都用料考究、精雕细琢、极尽豪奢,与其说是地铁站,还不如说是大气磅礴、富丽堂皇的宫殿。
    这部分反映了苏联在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之后的自信。
    赫鲁晓夫时代  简陋呆板欠安全
    然而,圣彼得堡的众多地铁站也不尽是如此雄浑华丽,赫鲁晓夫时期建成的车站便相当简陋,用混凝土预制件拼装而成,略显呆板。这个时期建成的地铁站比之早期就逊色颇多。工厂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固定规格的预制件被运到各个施工现场组装,建筑物像搭积木一样盖了起来,毫无生气,更遑论个性。
    赫鲁晓夫时期建筑的外观不甚耐看倒还罢了,其质量也往往逊于斯大林时代。1999年6月11日下午,我从友人住处回到芬兰湾岸边的宿舍,打开收音机,就听到波罗的海电台正在播发一条新闻:正值地铁运行高峰,“花园”站入口处的雨搭坍塌,造成多人死亡。我立刻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一个钟头前我就在那一站上的地铁。
    当时我正在圣彼得堡《接班人报》实习,这种重大的灾难事件绝对不能错过。于是,我马上穿好刚脱下来的衬衫,打车赶到现场采访。得到的消息令人沮丧而无奈:重达15吨的水泥板当场砸死5人,另有14人受伤,据地铁管理员说,该建筑自60年代初建成后一直没有大修过。
    普京时代  车站变成大超市
       当然,就运行来说,圣彼得堡地铁还是安全快捷的。这里的地铁列车高峰时大约每隔1分半钟一趟,即便到午夜12点快关闭时,每趟车的间隔时间也不会超过5分钟。
    圣彼得堡普通市民的收入并不高。我的导师、教研室主任维诺格拉多娃教授每月从圣彼得堡大学只能领到2000多卢布(1999年1美元约合28卢布),级别稍低一些的教师或一般工人的工资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圣彼得堡的地铁票价也不太贵,只有3个卢布,约合人民币1元多一点,是莫斯科地铁票价的一半。此外,地铁站的售票窗口还代卖180卢布一张的月票通票,既可以在地铁里使用,也可以乘坐地面上的公交车。这种通票也有半月的,90卢布一张。而学生月票要便宜许多,才40卢布。
    即便每天圣彼得堡500万人口中近一半的市民要乘坐地铁,单单靠车票的收入,地铁公司也无法赢利,甚至还可能倒闭。好在圣彼得堡地铁暂时还可以拿到国家的补贴。同时,地铁公司还搞起了多种经营,把原来空旷的大厅填满了售货亭,然后出租给个体业主经营。大的地铁站几乎相当于一个超市,从报纸、音像制品到罐头熟食,从日用五金百货到服装鞋帽,一般商品都可以买得到。这样的变化可能是当初设计地铁的人始料未及的:这分明是个大集市,哪里是体现社会主义成就的伟大地铁!
    然而,这样不好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