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港人北上就业掀热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1-29

    内地企业赴香港招聘人才,近日已成为香江众人谈论的一大热门话题。
    1月26日、27日一连两天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内地知名企业香港招聘会”,共吸引了12000人入场。
    北上内地寻求发展机遇,已成为港人就业的一个新选择。
    热门话题    
    此次招聘会的主办单位并不是政府机关,而是内地和香港的两家人才机构: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和香港晋兴人力资源公司。
    赴港参加招聘人才的内地企业总共有七十多家,提供超过750个职位。招聘对象以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主,如销售经理、投资副总裁、财务总监、市场拓展总监等,硕士以上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国际视野等均被列为必备条件。所涉及的行业则很广泛,包括金融、证券、法律、资讯科技、通信、地产、制造、旅游业等等。
    而在薪酬方面,很多企业都表示,会有相对内地工资优厚得多的待遇,从十多万年薪到百万多年薪不等,更有企业表示,会根据对企业的贡献来定薪酬,上不封顶。
    一石激起千层浪。招聘会的消息1月初由香港各媒体报道后,立即在香江引起非同寻常的反响。茶楼酒肆,报章杂志,电视广播,处处都有人在谈论此事。一时间,招聘会成为香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招聘会开幕当天下午记者乘出租车前往会场时,连司机都问记者:是否去招聘会?
    有备而来    
    招聘会定于1月26日下午2时开始,可实际上,一早就有多人前来了解情况。尽管当天从早上就开始下小雨,中午过后雨越下越大,但来参加招聘会的人数却并未因此而减少,反而一直在陆续增加,特别是在开幕后不久,达到高峰。一度有数百人在场外等候,队如蛇舞;而排队购票的人流也从会展中心门外延至对面的消防局门前,多名工作人员和警员在场帮助维持秩序。
    会场内的气氛更是热烈,近千平方米的面积挤得水泄不通。每个公司的展台前都挤满了人,有递交个人简历的,有询问公司情况的,有了解应聘条件的,也有等待面试的……招聘会仅开始半个多小时,总部设在广东惠州的TCL国际电工有限公司就已收到七十多份个人简历。
    看重前景
    记者见到不少前来应聘的人都准备充足,除带多份详细的个人资料外,有应征服装设计的还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更有一些人早已有了心中的目标,一进会场,便径直走到相关企业展台前,与负责人面谈。由于招聘会开放的数小时内人流不绝,多次需要主办单位在会场外进行截流,分批放行人潮入场。而主办单位在场内安排的几场讲座,如“港人如何逆境自强”等,也是场场座无虚席。
    在到场的人士中,虽然以30岁左右人居多,但也有一些大学毕业只有两三年的年轻人,甚至还有个别退休人士。交谈后得知,他们中尽管有部分是待业人士,但也有不少人本身有工作,但希望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更有人直言,如果工作有发展前途,不会计较薪酬。
    最早一批入场的刘先生,曾留学英国,目前在港做金融工作,他希望应聘广州或深圳的金融机构。他说,内地金融业发展迅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即使内地企业的工资稍低于他目前的近3万元港币的月薪,也愿意前往。因为他感到“前景远大”。
    持有加拿大大学学位的吴先生,有任职银行及创业经验,在北京、上海都工作过,也是看好中国入世后的商机,希望重返内地工作,而对薪酬则没有特别的期望。    
    人才济济    
    当然,也不是人人如此。陈先生很年轻,只有26岁,是工程商业管理硕士,刚刚在港辞职,上海是他理想的发展城市。对内地大企业的前途他很有信心,对薪酬方面他也有期望。与前来参加招聘会的上工集团的负责人面谈后,他认为自己的学历符合要求,又有1—2年香港及内地的工作经验,希望能有2万港元左右的月薪。
    前来应聘的人士一致的看法是,内地经济前景好,发展空间大,更利于个人发展。应聘的人中间,记者发现,除了港人以外,还有来自台湾的人士,甚至金发碧眼或黑色皮肤的外国人也在其中。
    来自台湾的黄先生,由于一下飞机就直奔会场,手里拖着一个拉杆箱十分引人注意。他告诉记者,他从事百货批发业,曾任职总经理,早在十多年前就与内地有贸易和工程方面的往来,这次从电视上得知招聘会的消息后,认为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拍拍箱子说,别看他行色匆匆,却是有备而来,在这只箱子中,装有一套他多年心血凝成的电脑与管理相结合的方案。他说,希望内地企业能“识货”,给他大展拳脚的机会。
    英国人史瑞克的白皮肤和棕色头发也同样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说,虽然自己在英国有不错的工作,也有物业,但如果有合适的工作,他很有兴趣再到中国内地去工作。因为他分别于1991、1996和1997年到过内地工作,认为那里的气氛很亲切,人际关系不像西方那样公式化。
    今年刚25岁的法国小伙子迈尔,与史瑞克一样,曾在内地工作过一段时间,为了能长期在内地工作,他一直在刻苦学习普通话。他很看好中国入世以后的前景,亦不介意内地的工资较外国低。他说,虽然工资低,但相对消费也较低,并且会有退休保障。因此,他很乐意到中国工作。
    据主办者提供的数字,今次招聘会共吸引了来自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非洲的加纳等不少国家的专业人才到场。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招聘会应改名为“国际人才招聘会”。
    出乎意料    
    面对如此火爆的场面,主办者和招聘者都坦言:效果出乎意料,收获也出乎意料。
    主办机构之一的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管委办党委书记盛南方,用两个没想到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是没想到应聘港人如此之多,人才素质如此之高;二是没想到有如此多的外国人来应聘。他感叹道:香港真不愧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辐射和吸纳能力非常强劲。
    他分析说,招聘会火爆的原因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唯有中国内地经济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港人到内地发展空间大,选择余地多,又没有生活习惯的障碍,因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参加招聘的内地企业则纷纷表示不虚此行。他们较一致的看法是,前来应聘的港人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多,大都有在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许多企业甚至有“挑花了眼”的感觉。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是此次招聘人数最多的一个企业,准备提供一百多个职位。经过两天的接触与面试后,马经理向记者表示,对应聘港人的素质非常满意,但由于人太多,需要仔细选择。
    互惠双赢    
    此次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引发的人才需求热潮,专家称为“中国人才需求的第三次高峰”,并认为它与发生在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之时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两次人才需求高峰都有所不同。此次人才需求的鲜明特色是:中国将以广阔的胸怀吸纳世界各地的人才,而不论肤色、不论国家;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成为引智重点;供求双方皆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本次招聘会正印证了这一点。
    有专家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内地公司求才若渴,均盼望聘请熟悉国际惯例及市场营运的人才,以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近年来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经济放缓,就业竞争加大,内地广阔的空间可为港人发展个人事业提供新的机遇。招聘会正是由于适应了这一趋势而获得了成功。
    他们特别提到,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的流动。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香港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内地招聘人才了,而这次内地来香港招徕人才,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外务总监吴克俭则指出,内地企业需要的是能带领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人才,但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而香港过去十多年已积累了一大批这样的人才,现在的需求基本饱和,港人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到内地去发展,开创一番新事业。
    短短两天的招聘会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由此引起人们观念上的转变,特别是由此引发人们头脑中的思考也许才刚刚开始。
    
    
    题图 ①设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招聘会大厅里挤满了前来应聘的各界人士 ②在TCL国际电工的展位前,应聘者在询问公司的招聘情况。(摄影 沈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