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文化之都的倒票一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1-10-29

文化之都的倒票一族
    【俄罗斯《总结》周刊9月4日一期文章】题:文化之都的倒票一族(作者 格奥尔基·萨宁 维塔利·季亚奇科夫)
    莫斯科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都,大剧院的芭蕾独领风骚,小剧院的话剧感人至深……莫斯科人对戏剧的痴迷同样无与伦比:戏迷们冒着凛冽寒风,排着长队购票的情景并不鲜见,新剧的出炉总是引来评论如潮……
    戏剧评论家会告诉你,哪些剧院的票最难买到。它们是大剧院、讽刺剧院、现代戏剧流派剧院、现代人剧院,再加上彼得·福缅科的工作室。通常来说,如果排队购票,你定会空手而归。何况不少人是在节目开演前两三小时才决定是否前去观看,如此一来,与票贩子打交道便在所难免。
    悠久的历史
    莫斯科拥有异常庞大的影子经济大军,其中,倒票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他们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60年代。当时正是赫鲁晓夫执政之初,政策相对宽松。莫斯科戏剧之都的地位也是在此时奠定的。新剧院频频落成,对传统剧目进行大胆改动,出现受人尊崇的导演和演员……在70年代,甚至出现了百人争抢一票的场面。戏票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成为倒票一族滋生的沃土。
    政府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其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苏联特色:通过分配体系,即党政和生产部门调拨、登记、排队、点名来销售戏票。这一复杂的过程将许多人牵扯进来,最终促成了莫斯科倒票族的出现。据老戏迷回忆,一旦哪个剧院要外出巡演,票贩子肯定抢在前头,以便在地方上捞一笔。
    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这笔生意才落入犯罪集团手中。比赛期间,莫斯科势力最大的黑社会头目列昂尼德·扎瓦茨基偶然得知,每个票贩子一天的收入竟然高达200—300美元,大为震惊。他岂能放弃这块肥肉,于是,贩票者都具有了黑社会背景。
    自90年代初起,这桩买卖有了新特点。大票贩子招募大学生来负责销售。他们对剧目内容,演员阵容,甚至相关评论都烂熟于心。如果运气好,每周能挣上200—250美元。但他们只是倒票链上的最末环节。
    那些在这一行业摸爬滚打10年以上的人才是真正的职业票贩。其中不乏过去的大学生,他们如今都已步入中年,并织起了庞大的关系网。他们的顾客上至议员,下到商人、各地的石油、天然气和金矿富翁。他们通常都印有精美的名片,上面写着“谢尔盖、戏票、联系电话”之类的几行字,言简意赅。尽管要向黑社会上层缴纳保护费,但旺季每周的收入仍然达到1500—1700美元。
    严格的运作
    票贩子的圈子是体系严密、相对封闭的,少有流动性。旁人不能轻易进来,需要有人举荐才行。但也有候选名单。一旦哪个地方出现空缺,随时有新人补上。每个点(通常分布在剧院周围)都有销售定额。按照惯例,20%的收入落入黑手党腰包。当然,票贩子也有可能自作主张,在上面定价的基础上,抬高戏票售价。但上面经常会派自己人扮作求票若渴者,暗中试探。一旦事情败露,当事人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其实,戏票流入票贩子的途径非常简单。他们通常事先与售票员讲好,给对方一定提成(5%—7%),从而获得一些(20张—50张)不同档次的票。同售票员打交道时,他们绝对是守信的,一来自己能得到实惠,二来又非常安全。开演前先支付票款,卖出后再按比例支付报酬。
    某些神通广大的人能够与剧院经理拉上关系,从而能够弄到某些重头剧目的票。在这种情况下,好处费不必支付给售票员,而是直接开给剧院的上层人士,比例不再是5%—7%,而是10%—15%。
    
    最终的无奈“我们拿它有什么办法?”轻歌剧院副总经理瓦列里·萨佐诺夫非常无奈。“票贩子极为可恶,他们甚至不让人们靠近售票窗口,并散布票早已卖光的传言,但他们分明是在撒谎。新剧上演当天,我亲自给警察局打电话,请他们派便衣来抓这些人。有时,我不得不跑到街上,冲人们大喊,窗口还有票。然而,票贩子仍然不见减少。有些人时常在我眼皮底下晃来晃去。”
    另一位著名剧院的经理同样深有感触:“我在这里工作了22年,经常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该如何遏制倒票行为?至于说用电脑售票代替人工就能杜绝这一现象,简直是一派胡言。那样一来,只怕莫斯科人根本就看不到票了:戏票在一年前就可能被票贩子抢购一空。现在,这些票贩子肆无忌惮,每天大清早,一二百人便排起长龙,开始囤积戏票。我们剧院只销售10%的票,其余都由遍布莫斯科的戏票销售窗口分销。我们剧院从事售票工作的人工龄都在20年以上,而且非常可靠。我相信,他们没有和票贩子勾结。一旦我发现有这种情况,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解雇他们。”
    大剧院总经理安纳托利·伊克萨诺夫在演出旺季开始前就表示,剧院将按照市场行情,实行浮动票价。《天鹅湖》的票价就已飚升到2000卢布,但这还不是顶点。他希望,这一措施会令票贩子望而却步。
    管理市中心剧院集中地段的警察局又有一番说法:“既然人们以高出原价2倍的价钱购买戏票,那就是他们心甘情愿。表面上,票贩子的行为属于经济犯罪。但要想将他们绳之以法,还需要对法律进行完善。我们只是力所能及地制止这种现象。但作为警察局,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最近,剧院试图将票贩子从售票窗口前清除,并同大公司合作,让这些公司购买部分戏票,加上不多的中介费用,通过其销售网进行分销。理论上说,这一机制倒不坏。然而,实践起来却漏洞百出:剧院无法保证这些中介公司不会将戏票卖给票贩子以牟取暴利,以致人们通过这些中介公司买到的“合法”戏票与票贩子卖的票价相差无几。后者发现市场行情有变后,也随行就市,略微降低了一下价格。他们甚至理直气壮地对顾客说:“我们的票比售票窗口还便宜!”
    其实,纵观世界,任何大歌剧院都不能彻底解决票贩子问题。无论是严厉的惩罚措施,还是无所不能的计算机系统,都束手无策。在美国,随时可以从票贩子手中买到百老汇最新的演出票,在法国、意大利、德国也有类似现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