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透视对冲基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1-09-01

    【香港《信报》8月17日报道】题:揭对冲基金大起大落神秘面纱
    经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濒临倒闭、老虎基金结业,以及索罗斯旗下基金改变策略减少参与高风险投资后,对冲基金的动态近年来已较少人留意。
    然而,对冲基金行业却一直稳步增长。据业内人士估计(对冲基金无必要向各国监管当局申报资产及回报,它们的实际规模仍是一个谜),全球对冲基金今天管理的资产最少5000亿美元,以各种名目行销的对冲基金多达6000种以上。1990年,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估计只有150亿美元,10年来规模壮大35倍,增长幅度
惊人。      对冲基金有此增长,与业界将参与投资的要求降低有直接关系。今天,一般人只要能拿出5万美元,便能达到参与对冲基金买卖的最低要求。
    对冲基金虽在90年代才广为人知,但这种投资形式早在1949年便出现,由当时美国一位基金经理钟斯把其“发扬光大”。钟斯认为,一个擅于管理资产的人,不论市况好坏,都有能力为投资者保本增值,办法是买空一些股票,同时抛空另一些股票。
    在那个时候,受监管的共同基金不可以从事卖空活动,对冲基金只能以有限伙伴形式私下发售,不能公开向投资者出售。之后一段颇长时间,对冲基金在富有投资者中大受欢迎,直至1973—1974年股灾。这些基金虽声称在熊市中亦能为投资者赚钱,但由于它们持有大量非上市证券,流通性极低,终被拖垮。
    不过,以私下发售形式推出的基金在不久后又大量涌现。这些基金难以对冲为名,实际上许多都作“单边”投机,赌股市、利率、货币等作单一方向(升跌)的移动。部分基金更借入与本身资本额不成比例的款项(杠杆比率极高),以求获取天文数字的回报。然而,这种高风险投机如出岔子,投资者损失惨重不在话下,基金经理为了应付购回压力,需要进行大规模平仓,足以引发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1998年差点触发世界性金融危机,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对冲基金的特点虽因各地法规不同而异,但以美国这个对冲基金业发展最蓬勃的地方而言,一种基金只能有99名投资者,但如果每名投资者的投资额达500万美元,人数可增至499人。它们的共同点是受监管较少、投资者赎回限制较多,以及基金收取的费用较传统共同基金高。
    对冲基金收费较共同基金高,与基金经理按投资成绩收取一般达20%的所谓投资表现费有关,此外,还每年收取资产值1%—2%的管理及行政费用。
    值得投资者特别关注的是,对冲基金管理人本身亦受到一定限制,意在保障投资者。
    对冲基金投资合约有一项条款,用以防止基金经理无止境地榨取表现费。这项条款(称为高水点)运作模式如下:假设基金经理在第一年把资产值由1000万美元增至2000万美元,他个人收取的表现费(按回报20%计算)便是200万美元。第二年该基金倘若由1800万美元(2000万美元减去基金经理所获200万美元)减值至1000万美元,不但基金经理在该年得不到分文表现费,在基金资产值重上2000万美元(第一年结束时的资产总值)前,他亦不能指望获得任何表现费。换言之,在第三年或以后任何一年,基金计算回报的基准均以第一年为基础,故即使该经理的投资表现年年不俗,只要有一年惨败,他要再获表现费,必须重回“高水点”。
    可是,基金经理倘若真的在某一年“大失水准”,亏损惨重,他们可能兴起关门大吉的念头。最佳的例子是,与索罗斯齐名的老虎基金创办人罗伯逊。老虎基金在1999年大亏本,罗伯逊去年5月宣布把老虎基金结束,集中精力发展他在新西兰的高尔夫球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