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台湾“黑蝙蝠”折翅大陆之谜(历史内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1-07-31

    【台湾《独家报道》周刊7月30日一期报道】题:空军蝙蝠中队150名队员为谁阵亡?(记者 李明轩)
    “推……拉……左……”领航员在机首急切地吆喝着,驾驶员即使手心紧张得出汗,仍专注地照着指示,紧握操纵杆,在崇山峻岭间全速蹿高伏低,躲避后面似乎永远甩不掉的米格机。
    敌机已愈逼愈近,在这样的暗夜,机枪口喷出的火光是那么地刺眼,那么地清晰可见。前头耸立着穿云的高峰,眼看全机就要撞得粉身碎骨,驾驶员把心一横,猛然将机身向侧面翻,冒险往山与山间的细缝钻入……
    这不是《珍珠港》的电影情节,也不是网咖里的虚拟游戏,而是千真万确的史实。冷战时期,台湾曾经派遣大量的飞行员进行低空侦察,冒死潜入大陆刺探军情,这些人就是近年才渐为外界知晓的“蝙蝠中队”。至今有关该单位的资料,仍被军方列为极机密档案,不愿公开。
    由来
    为了旁敲侧击这段史实,本刊特别访问了曾任军事记者,对蝙蝠中队有深入研究的田金丽小姐,请她提供自己多年来所搜集的珍贵史料,并为我们简述蝙蝠们的种种。另外,为了更理解实际出任务时的凶险,我们也走访了几位当年幸存的蝙蝠队员,请他们描述当年如何九死一生。
    “韩战结束后,美国开始将中共列为主要的假想敌,亟需在大陆沿海建立情报网,来监视各种军事动态。当时还没有人造卫星侦测技术,只能以侦察机等传统方式来探知敌情。”田金丽不厌其烦地从时代背景开始介绍。
    “但是美方却不希望自己的军机曝光,引起国际争端,另一方面,国民党在退守台湾后急需美援,双方于是一拍即合,开始合作。首先,由美国在台湾成立一个叫做‘西方公司’的组织,提供飞机及所需侦察装备给台湾;我方则挑选最精锐的人员,组成一个独立单位,负责驾驶这些侦察机。”
    “几番波折后,他们终于选定新竹空军基地隐秘的一隅作为根据地。这个单位在新竹基地可是自成一格,其他空军官兵只能见到一些西装笔挺的人士进进出出,却无法了解他们到底在干什么,而且,该单位虽隶属空军,却只接受‘国家最高阶层’的直接指令。”田金丽继续补充。
    “这个后来改称空军第34中队的单位,专门选定没有月光的夜晚执行任务。由于机身通常涂装成黑色或深蓝色,借夜幕掩护他们的行踪,因此又称黑蝙蝠或蝙蝠中队。单位徽章上显示的图形,也是一只展翅的蝙蝠,在星夜下穿透一轮红色圆圈,这代表什么意义,应该不言可喻了吧。”
    美国当时提供的装备是B—17侦察机,后来还陆续提供了B—26,及喷射与螺旋桨两用的P—2V.B—17本是二次大战期间纵横沙场、立功无数的轰炸机,在卸除武装后,安上当时最先进的电子反制作战装置(ECM),成为所谓的“空中电子实验室”。
    “空中电子实验室”的作业方式,就是利用这些装载精密电子仪器的飞机,飞行在中国大陆上空。此时,对方的防空雷达必定开启,监视我机动态,好引导他们的战机进行拦截,但在对方雷达开启时,我方机上仪器即可记录下诸如方位、波段等雷达基本资料。
    说穿了,这种工作就是以肉身来投石问路,达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目的。这些资讯之所以重要,是因一旦需要进入敌境作战时,可以先行瘫痪对方雷达系统,使飞机免遭拦截或攻击。但是,这对我们只能守不能攻的空军武力来说,根本没有意义,需要它的只是美国。
    “而且,蝙蝠队员用生命换来的珍贵敌情,却往往在返航后就被美国工作人员取走。他们将整个电子装备拆下来,带回去解读,直到飞机下次要出任务前才安装回去,”田金丽气愤又无奈地表示。“现在美国五角大楼里,还有一间档案室专门存放当年蝙蝠们取得的共军资料。”她说。
    蝙蝠的任务除了侦测敌情外,还包括空投宣传品、情报人员等,晚期更负起监视中共核武发展状况的重任。
    围歼
    一般来说,电子侦察有两种,一种是高空侦察,在敌方拦截机难以追击的数万英尺的高空进行侦照任务,著名的黑猫中队就属于这种。另一种是低空侦察,在200至500英尺的低空,甚至更低进行,这种工作所冒的凶险比黑猫大得多,却是黑蝙蝠的宿命。
    “那次大概是在江苏上空吧,我们碰上交叉仰照的探照灯搜索,赶紧贴着地面飞行,沿途街道、电线杆等都看得一清二楚,连火车冒出的烟都清晰可见,短暂的几分钟感觉像几个钟头般漫长,探照灯群好像永远躲不完。”现年已70高龄的幸存队员邹立徐说。
    “还有一次在山东沿海时,我们驾驶的P—2V被共军的TU—4和米格17跟踪拦截,当他们出现在两点钟方向时,我们知道自己已经被LOCK ON(飞弹锁定),天边也尽是曳光弹所放出的光芒,我在机首担任领航员,机枪射出的火光已朝我喷来,我们翻转躲过一次后,对方又掉头再追,子弹不断从头上飞过,好在我们一路紧贴着海面飞行,才逃过一劫。”邹立徐心有余悸地说。
    曾任蝙蝠中队队长的赵钦则有另一番不同的遭遇,“在镇江、南京一带,天快亮了,我们正准备返航,却发现飞机一侧的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前来拦截的敌机也已经出现在雷达上,我们只得冒险躲在海面上100英尺左右的低云里飞行。从云缝间还可以看到敌机一直在附近搜寻。”
    “另一次,我们驾着B—17在河北保定,刚好遇到下雨。雨停后,气温竟开始急速下降,飞机上沾着的雨滴统统结冰,整个飞机变得很重,差一点儿不用别人来打,我们自己就栽下去。”赵钦说着这些惊险往事,似乎勾起了许多不堪的回忆。
    还有的蝙蝠们是在炮声隆隆中摇摇欲坠,眼看就要和人世说再见,却终于在满身弹痕下硬撑回新竹上空,当机员到后舱想小解时,抬头一看,竟是满天星斗围绕!原来机舱已被打了个大洞。
    这类在鬼门关前游走的经验,对蝙蝠们来说已习以为常,“只有在回来后听着自己出任务时的录音带,才会回想当时的凶险而害怕。”邹立徐说。
    殉难
    蝙蝠们出任务时,常随身携带一般大陆平民的服色,为的是万一不幸被击落,可以迅速混入人群,躲过被俘虏的命运。但其实以几百英尺的低空飞行,坠机时根本没什么机会跳伞,生还几率极低。
    如果机员真的不幸殉难,他们的遗族怎么办?田金丽表示,就她所知,大部分家属都不知道自己的老公或爸爸在空军从事什么工作,只知道他们都是晚上出去,早上才会回家。邹立徐倒是说出了许多队员共同的心声,“不让家里知道的原因,除了军事机密外,也没有必要让家里多担忧嘛”。
    “孩子们常常等着爸爸早上回来时,带一盒上面印有星条旗的精致小西点给他们吃,他们知道这是外面买不到的东西。”田金丽说,这应该是队员们出任务时舍不得吃留下来的,那个买不到的东西,应该是爸爸对他们的爱吧。
    如果第二天早上蝙蝠们没有回家,军方通常会以失踪为由告知家属,一段时间后,队员的衣冠冢就会出现在忠烈祠或碧潭的空军公墓。
    较不能接受事实的家属,就不让空军总部立碑,因为他们深信自己的老公或爸爸没有死,还躲在大陆的某个角落,有一天一定会回家。
    有些队员阵亡时,小孩还在襁褓中,因此他们对父亲根本没有任何印象,只知道妈妈常呆呆看着窗外,一边唱歌,一边掉泪。
    “蝙蝠中队牺牲愈来愈惨烈,而且都是空军的精锐。看着同袍一个个死去,大家心里难免蒙上一层阴影,不知道下一个轮到的是不是自己。有的飞行员就因压力太大,竟在韩国的冰天雪地下脱光衣服,冲到户外大吼大叫。”田金丽说。
    后来,国际情势改变,美国要拉拢中共对抗苏联,才中止这项军事活动。总计自1958年正式使用34中队番号开始,至1967年对大陆侦察任务终止,总共有15架次飞机坠毁,148名队员殉职,现在新店碧潭空军公墓里,属于蝙蝠中队的占了很大比例,且大多为衣冠冢。
    图片:
    1、台军侦察机B—17
    2、台军侦察机P—2V
    3、台军家属在大陆坠毁现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