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华盛顿邮报》为她降半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1-07-30

    
    70年代,凯瑟琳·格雷厄姆领导的《华盛顿邮报》在揭露五角大楼文件和水门事件中,起了关键作用,对美国政治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将这份原本普普通通的报纸转变成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大报;自己也从腼腆胆怯的寡妇变成新闻出版业的传奇人物。她曾坚强地走过平凡、坎坷、辉煌的人生历程,而如今盖棺论定时——
    【美国《纽约时报》7月18日文章】题:《华盛顿邮报》的凯瑟琳·格雷厄姆辞世(作者 玛丽莲·伯杰)
    华盛顿邮报公司前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于2001年7月17日去世,终年84岁。她的儿子唐纳德·格雷厄姆说,格雷厄姆夫人出事那天去爱达荷州的森瓦利参加一个会议,在人行道上摔倒,头部受了伤。随即她被飞机送到博伊西的一家医院,接受了脑部手术,但一直未能恢复知觉……
    女性塑造传媒帝国
    格雷厄姆夫人是美国新闻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她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登上了华盛顿政治和社会权势集团的顶峰——而她在刚刚失去丈夫时,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会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直到格雷厄姆接替父亲和已故的丈夫成为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总裁、后来又成为其发行人以后,这份从前发行量一般、口碑更一般的报纸才渐渐成为美国的一流大报。后来,由于它不依不饶地报道了水门事件、致使尼克松于1974年辞去总统职务,该报又登上了新的高峰。
    1998年,80岁高龄的格雷厄姆夫人因其自传《个人的历史》而荣获普利策奖,她的事业由此达到巅峰。诺拉·埃夫龙在评价这本畅销的回忆录时指出:“她从女儿成为妻子、寡妇、最后成为一个真正女性的历程与本世纪妇女的进步过程惊人地相似。”
    在她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1963年自杀时,格雷厄姆夫人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在此之前,父亲将《华盛顿邮报》的控制权交给了她丈夫,丈夫死后,格雷厄姆初进报社,发现公司里男人主宰着一切,而员工们不习惯董事会突然有女性出现,也极不相信她有管理报纸的能力。
    起初,格雷厄姆认为自己只是临时的过渡人物,为了最终将报纸交给自己的孩子努力支撑着局面。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因为她管理有方,这张普通的报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巨额资产的传媒帝国。
    丈夫手握报社大权
    凯瑟琳·格雷厄姆1917年6月16日生于纽约。她的父亲尤金·迈耶在华尔街起家,成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接着组建了复兴金融公司,而后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第一任行长。她的母亲阿格尼丝·厄恩斯特是个身材很高、专注于自我的女人,在知识和艺术方面很有抱负。在格雷厄姆夫人的记忆中,童年是孤独的。父亲因为工作总不在家,母亲四处游历,常常写信回来谈自己如何在社交场合大受欢迎。
    凯瑟琳16岁的时候,父亲在公开拍卖中花82.5万美元买下了行将破产的《华盛顿邮报》。当时这家报纸发行量为5万份,每年亏损100万美元,在华盛顿当时仅有的5家报纸中排名最后。由于渴望投身新闻业,凯瑟琳在旧金山新闻社得到了一份工作,后来才进入《华盛顿邮报》,在社论版工作,处理读者来信。她父亲说:“如果她干得不好,就会被解雇。”
    在1939年的华盛顿,到处是汇聚到首都为罗斯福政府效力的年轻人。其中就有来自佛罗里达的菲利普·格雷厄姆,一个才华横溢、年轻有为的律师,最高法院的书记员。当格雷厄姆向凯瑟琳求婚时,羞怯而不自信的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凯瑟琳同意了他的条件,即跟他回佛罗里达从事家庭乳品业。
    但情况发生了变化,格雷厄姆很快接受岳父的邀请,进入了《华盛顿邮报》。他30岁时成为副社长,31岁升任社长。在岳父的安排下,格雷厄姆所拥有的公司股份超过了妻子,因为父亲认为“任何男人都不应处在为妻子工作的境地”。对此,格雷厄姆夫人没有表示反对,因为她知道保住《华盛顿邮报》对父亲有多重要。
    夫人决不坐以待毙
    格雷厄姆先生一心扑在《华盛顿邮报》的发展上,他通过谈判,积极收购竞争对手《时代先驱报》,并与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及其反共运动展开了较量。后来,格雷厄姆在华盛顿的影响与日俱增,成为约翰·肯尼迪总统和林登·约翰逊副总统的密友。
    格雷厄姆1957年首次出现精神崩溃。他恢复得很慢,但最终还是重新融入了华盛顿的生活。1961年,在《新闻周刊》年轻记者布拉德利的敦促下,格雷厄姆通过谈判收购了这份刊物。后来他还收购了几家电视台。
    当格雷厄姆夫人发现丈夫与《新闻周刊》的一名雇员有染时,她感到十分震惊。但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她发现丈夫正处心积虑地要清除她,以夺取《华盛顿邮报》的所有权。当时,由于岳父给了他大部分A种股票,格雷厄姆已经占据了控股地位。但格雷厄姆夫人不想坐以待毙。她打定主意,除非丈夫放弃足够的股份而使她控股,否则不答应离婚。格雷厄姆的病越来越重,最后医生诊断他患有躁狂抑郁症。
    1963年8月的一个周末,在位于弗吉尼亚的一个农庄里,48岁的菲利普·格雷厄姆用一支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I、J)
    悲痛之余,46岁的格雷厄姆夫人不得不走到台前,努力支撑《华盛顿邮报》,希望能将这份家产传给儿子们,尽管需要自己管理《华盛顿邮报》使她感到非常惶恐。
    接管报纸两年以后,格雷厄姆夫人任命《新闻周刊》华盛顿分部主任布拉德利为副总编辑,接着很快升任总编。他们组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班子,推动《华盛顿邮报》进入了一个最生气勃勃的时期。
    1969年,格雷厄姆夫人给自己加了一个头衔———除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总经理以外,还出任发行人。
    邮报顶风一举成名
    1971年6月,《纽约时报》开始刊登越战期间五角大楼的决策秘史,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几天后,联邦法官对《纽约时报》下了临时限制令,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实施这样的预先禁令。
    《华盛顿邮报》的编辑记者们争相获取《五角大楼文件》。然而,当时公司正处于上市阶段,雇员们担心,如果在《纽约时报》被禁之时刊登《五角大楼文件》,公司可能受到官方的严厉处罚。所以,得到《五角大楼文件》时,作为发行人,格雷厄姆夫人面临抉择。
    编辑记者们催促她赶快刊登该文件,但律师们担心这样做会使整个公司(包括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台等)处于危险境地,建议她三思而后行。格雷厄姆夫人后来回忆:“我既紧张又害怕,深吸了一口气说:‘继续,继续,继续。马上刊登。’”
    最高法院同时审理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案子。1971年6月30日,法官们以6对3的票数反对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刊登《五角大楼文件》。这次表决被认为是新闻自由的一次重大胜利。
    布拉德利说,《五角大楼文件》的刊登是《华盛顿邮报》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他说:“此后《华盛顿邮报》便跻身一流大报的行列。我们有一个未言明的目标,就是使《华盛顿邮报》能与《纽约时报》相提并论,此前人们从不这样认为。”
    1972年6月17日,在尼克松获得连任之前5个月,有5个人在秘密闯入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时被抓获。《华盛顿邮报》开始了周密的调查,最终发现此事与白宫有关。
    面对尼克松政府的威胁,《华盛顿邮报》没有屈服,在头版刊登了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文章,还附带了社论和漫画。事实证明,尼克松政府所说的“低级夜盗”其实是白宫授意的一个阴谋,旨在收集民主党对手的情报,败坏敌人的名声并阻挠民主政治进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报道水门事件的只有《华盛顿邮报》一家。在调查过程中,公司下属的两家电视台的许可证受到质疑,格雷厄姆夫人和伍德沃德、伯恩斯坦这两名记者也不断受到威胁。
    第二年初,水门饭店的“夜盗”被判有罪,其中一人为争取从轻处罚,写信给地方法院法官,承认自己作了伪证,且背后有高层人士指使。这封信证明《华盛顿邮报》调查这起丑闻是完全值得的。由于对此事的报道,《华盛顿邮报》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与此同时,参议院开始调查这起丑闻。真相大白以后,尼克松于1974年8月辞职。
    渐渐地,格雷厄姆夫人能够越来越自如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她频繁出国旅行,与国外政要会晤。她在乔治敦的家中也常常高朋满座,在人们看来,就荣耀程度而言,得到她的邀请仅次于得到白宫的邀请。随着事业的发展,格雷厄姆夫人留给个人的时间很少。但闲暇时,她喜欢与孙儿孙女们在家中度周末,共享天伦之乐。
    图片:
    1、华盛顿邮报大楼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逝世而降半旗志哀。(美联社)
    2、生前的凯瑟琳·格雷厄姆
    3、《华盛顿邮报》前总编本·布拉德利
    4、记者卡尔·伯恩斯坦
    5、记者鲍勃·伍德沃德
    6、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7、在隆重的葬礼上,格雷厄姆夫人的灵柩被安放在华盛顿国民大教堂内。
    (路透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