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阅读
  • 0回复

《明日报》不再有明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1-02-27

《明日报》不再有明日 安鹏
    号称全球独一无二的台湾纯网络综合媒体———《明日报》———在创刊一年零五天之后,终于耐不住从去年底开始的媒体产业萧条及网络业的寒冬,于2月21日宣布停刊,该报的网页上以“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之语,向广大网友宣布这件事。
    在当天召开的该报全体员工大会上,《明日报》创办人詹宏志低着头、脸色苍白,不像平常那样充满自信。不过他仍以一种坚定的语气向全体员工认错,他说,“是我以错误的号召,让这么多人才、股东投入这么一个生不逢时的大实验”,“《明日报》以骄傲开始,就要有尊严地结束”。他说,一个企业的挫败不能被解释为整个网络产业的失败,“我最大的错误,就是对网络环境成熟时机的判断,其次是动用了超过自己可以承受的资源”。
    台湾《数字时代》杂志曾以《如果你不认识詹宏志,你就落伍了》为题来神化詹宏志,詹宏志已成为台湾网络业几个重要的精神指标之一。因此,《明日报》的停刊在台湾无数的IT人心中投下了阴影。好汉也提当年勇
    还是从《明日报》的创刊说起吧。2000年2月15日,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当时全球网络经济一片大好,投资者已被网络诱人的前景冲昏了头脑。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号称全台湾也是全世界第一份纯网络综合媒体,集资1·4亿元新台币,网罗200多人的采编队伍,以宏大的气势,正式在台湾亮相。
    《明日报》的诞生当时曾在台湾的传媒中创下了许多第一,除了是第一家大众化的即时电子报之外,员工数目之多也在网络内容提供者(ICP)中名列前茅。
    为了网罗一流的网络“枪手”,《明日报》不惜血本猛砸银子:首先是高薪挖人,《明日报》以高薪与网络公司未来的高配股挖走许多传统媒体的主管与资深记者,当时曾使许多媒体严重失血,例如《工商时报》、《经济日报》等;其次是大力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当绝大部分台湾人还只能隔周休息两天的时候,《明日报》的员工一进报社,就可以每周休息两天,这在台湾传媒界可谓首开先河。
    种种优惠使得《明日报》云集了一大批年轻的有理想的文字工作者,而这些人的辛勤劳动又使得《明日报》在台湾名声鹊起。正如詹宏志所说,《明日报》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都有独家新闻,没有一家网络媒体能像《明日报》在新闻专业上如此成功。
    《明日报》从创刊之初便成为许多人观察的重点。虽然当时网络正发着“高烧”,但大家还是佩服詹宏志的勇气,因为《明日报》的模式从全世界来看几乎都是首创。国际上有许多专业的网络媒体,但是纯网络综合媒体却是头一回听说。毕竟,对一个完全依赖广告生存的媒体,网络广告的市场规模仍嫌太小。然而,詹宏志不信邪。这位曾任台湾两大报系主管、远流出版公司总经理、《商业周刊》发行人等职位的传媒界名人,具有高度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最喜欢尝试的就是具有挑战性的事业。不堪重负苦支撑
    准确地讲,《明日报》还是红火了一阵子,然而好景不长。几乎所有的网络媒体都是向网友提供免费的信息,唯一的进项是网络广告。随着纳斯达克的暴跌,网络广告大幅缩水,在经过长期“烧钱”及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压力下,《明日报》疲态毕现。
    据说,《明日报》一个月的人事费用至少要新台币数千万元,而网站年营业额据估计却只有六七千万元,因此业界数次传闻该报面临财务困境,甚至可能裁员。不过,对外界的质疑,詹宏志曾多次公开表示,“《明日报》要看的是36个月后的成果”。
    然而真实的情况如何呢?《明日报》的员工包含记者、编辑、制作与技术人员在内高达300人,每个月人事成本高达3000万元,一年的收入还不够两个月的支出。《明日报》对外宣称的网络广告收入有六七千万元,但据了解内情的人士说,有些纯粹是同行之间的广告交换,并没有实际的“银子”入账,不过是个数字游戏。
    事实上,《明日报》因为过快“烧钱”,迄今亏损至少在3亿元以上,财务压力太大。虽经数次增加投资,业务仍难顺利开展,倒闭只是迟早的事。去年曾数次登上各类杂志“十大网络新领袖”、“十大风云人物榜”的詹宏志,今年初则被《数字周刊》评选为“未来一年任务最艰巨的CEO”,原因是《明日报》迟迟未建立盈利模式。谁曾想到,2001年过了不到两个月,詹宏志就倒下了。经验教训可借鉴
    《明日报》的倒闭与其“纯网络综合媒体”的宗旨有很大关系。与大陆内地的许多网络媒体相比,内地网络媒体几乎没有自己的记者,只是通过编辑对外界新闻的“Ctrl+C”“Ctrl+V”以及成为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用户等方式发布新闻,成本一下子低了许多,而它们所提供新闻的时效性及质量却与《明日报》所提供的不相上下。相比之下,《明日报》当然“撑”得十分辛苦。
    《明日报》的停刊与大众的阅读习惯也有很大关系。事实上,普通大众仍习惯于阅读报纸而对网络技术则多少有些敬而远之。在网络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大众的接受速度、网络普及率不足、大众通过网络阅报习惯尚未养成之前,网络媒体难有质的飞跃。
    网络媒体未能充分发挥其特长是其失败的又一个原因。不同媒体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正像广播重视空中情感交流、报纸强调新闻与娱乐兼具、杂志则是深度专题报道一样,网络媒体应充分发挥其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长——交互性,如新闻网站中可将记者招待会、股东大会、研讨会等实时播出(当然需要在宽频的配合之下)。遗憾的是《明日报》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明日报》也曾在资金捉襟见肘之际讨论针对重大新闻采用收费方式,但最终不了了之。事实上,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的电子版都已采用付费订阅方式,但这一模式目前并不成功。
    不管如何,网络是人类所创造的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是工具而非目的,传统媒体如缺乏网络将难以进入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但是,如果只想靠网络立即发财致富,这种梦想多半会破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