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阅读
  • 0回复

利比亚斡旋菲人质危机有缘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0-08-30

    【法国《解放报》8月17日文章】题:利比亚:暗中串通的调停(作者  罗曼·弗兰克林)
    几个月来,菲律宾政府和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大使馆一直在为解救人质而奔忙。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人质问题的最终解决,得靠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
    1988年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在洛克比遭遇空难之后,利比亚一直在国际上受到孤立。1999年4月,利比亚交出涉嫌参与洛克比空难的两名利比亚人。从那以后,它就开始积极努力,企图重返国际舞台。联合国此时也宣布解除1992年开始实施的对利比亚的制裁。现在,卡扎菲希望通过调解人质事件来获得外交上的承认,比如《鸭鸣报》昨天证实,卡扎菲已被正式邀请11月份来法国参加欧盟—地中海国家首脑会议,这可能就是外交承认的一种表现。
    利比亚在霍洛事件中充当调解人,既是事出有因,又非毫无私心。70年代以来,利比亚政权经常向亚洲的穆斯林独立主义运动提供军事和财政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它们的气焰。如今,利比亚又在巧妙地重复过去的做法,并希望从中捞取好处。
    在菲律宾还由独裁者费迪南德·马科斯掌权的时候,卡扎菲上校就已经开始在马尼拉和南部的穆斯林反政府势力之间充当不可或缺的调停人。1976年,马科斯的夫人伊梅尔达甚至亲赴的黎波里会晤这位利比亚领导人。因为在当时,利比亚和沙特阿拉伯是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的主要支持者。该阵线1969年在马来西亚成立,他们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摩洛国家(摩洛就是指菲律宾的穆斯林)。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当时的领导人努尔·米苏阿里还在的黎波里设立了一个办事处,两年后他又到此避难。
    利比亚当时向菲律宾的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和资金,并帮助他们训练军人;同时还向印度尼西亚亚齐地区属于争取亚齐自由运动的穆斯林分裂武装提供帮助。该运动领导人还在的黎波里住过一段时间。1985年至1989年间,争取亚齐自由运动有数百人在利比亚的沙漠里接受过军事训练。
    1976年底,在此之前一直同摩洛民族解放阵线针锋相对的马尼拉当局,决定在的黎波里同反叛武装媾和,因为菲律宾担心阿拉伯国家切断它的石油供应。双方签署的协议规定南部13省实行自治。该协议从此成为反政府势力要求权利的法律依据。后来,反政府武装分裂成相互敌对的多股力量。1987年,有些人最终放弃了独立要求,站到了政府一边,比如努尔·米苏阿里就是这种情况。1978年,菲律宾摩洛穆斯林解放阵线宣告成立,首领住在开罗。
    利比亚插手菲律宾的内部冲突,并不只是出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目的。棉兰老岛上有很多大学生都拿过利比亚提供的奖学金。不过,到80年代末期,利比亚干预菲律宾事务的力度开始减弱。早在1987年马尼拉同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签署吉达协议之后,卡扎菲就已经为利比亚备受孤立和排斥的处境感到担忧,于是于1993年向菲律宾总统拉莫斯提出,如果菲律宾反对对利比亚实行制裁,他就准备关闭摩洛民族解放阵线设在的黎波里的办事处。同年,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中的异己分子劫持两名西班牙妇女的时候,利比亚驻马尼拉大使就已经在解救人质的谈判中充当过调停人。
    1994年又冒出个阿布沙耶夫武装,当时人们怀疑该组织参与制造了针对菲律宾航空公司一架波音飞机的爆炸事件。阿布沙耶夫和他的前辈们不同,他鼓吹圣战,而且更喜欢采用强盗手段,劫持人质成了他的专长。他的手下有些人是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受的训练,但是他和的黎波里仍然关系密切、甚至串通一气。1995年,阿布沙耶夫曾经公开要求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