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阅读
  • 0回复

北京的民工子弟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0-04-30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4月3日报道】题:中国的民工子弟学校绕过法律(记者势·奥斯特发自北京)
    兴知(音)小学位于北京郊区,一片肮脏、板结的泥地,几间四处透风的简陋校舍,只有孩子们艳丽的衣服和墙壁上的标语才为它增添了一点儿鲜亮。
    一张大幅标语写着:“社会是我们的救星!”这所学校的经费依赖于捐助和学生家长缴纳的费用。政府不提供任何帮助,因为这所学校是不合法的
    兴知小学隐藏在一条泥泞小道的深处,它是北京周围冒出的大约100所不合法学校中的一个。这些学校为在京打工者的大约10万名子女提供教育。
    数百万找活干的民工正在绕开官方的政策,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建起他们自己的临时社区。中国的城市每年以平均3%的速度扩大,政府称至少有7000万打工者和临时工已移居到城市。
    李舒梅(音)认为在北京卖菜能赚到更多的钱,便辞去了她在河南省中部的教师工作。但是,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负担得起正规学校向没有永久居住权的学生家庭收取的高额学费,其他的打工者竭力劝说李重新拿起教鞭。她在1994年开办了这所兴知小学。
    在兴知小学挤满了50名学生的教室里,冬天只烧一个小煤炉,很难抵御严寒。孩子们在他们唯一的舞台——室外搭起的一个水泥台上排练传统的扇子舞。课本是以前好几拨学生用过的旧书。
    学校的教职工是由志愿者和教师组成的“杂牌军”——只有少数几个人是合格的,但贫乏的资源迫使学校只能这样将就着。教师中的大部分人和这些孩子一样来自其他地区,是到这里来寻找机遇的。
    学校每学期的学杂费是80美元,每月大概挣120美元的家长勉强可以支付。但是这些钱还不够应付学校开支:只是靠着校长易本尧(音)的精心打理,才能保证学校财务收支平衡。
    学生家长们满意地说,尽管兴知小学先天不足,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不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把自己11岁的儿子送到这里的送水工李忠东说:“这儿的教学质量比我们家乡的好多了。”
    要求入学的人数持续增多。当地的媒体报道引来了更多的家长,他们迫切希望家庭团聚,又不想牺牲孩子的学业。
    目前的这种状况是为了防止50年代工业化所引发的大规模移民问题而制定的一项政策的结果。城市居民有医疗保健、食品、住房、就业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保障。农民则要靠他们自己。
    但在80年代,随着城市不断繁荣,农村的平均收入降到了城市的一半。农民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开始向城市流动,同时也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
    尽管城市急需廉价劳动力,但外来人口仍被禁止在城市永久定居。他们
    据估计,一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进口放宽,农民的收入减少,拥入城市打工的人数还将增多。中央政府已经承诺要改变这种状况,并且已经开始与世界银行商议。
    兴知小学尚未看到这项决定的结果。政府官员说他们将承认这所学校的合法地位,但却一直拖着不办任何手续。与此同时,易本尧又碰到了一个新问题:从他的学校毕业的学生快到上中学的年龄了。由民工子弟小学组成的一个协会已经决定建立自己的初中,去年开办的第一个班招收了37名学生
    这种做法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学生的学历得不到官方的承认,他们无法进入高中和大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