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保罗·克鲁格曼文章 重温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9-02-28

    【美国《外交》杂志1—2月号文章】题: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学又回来了(
作者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
    一股30年代的味道
    仅仅两年前,我和我的大多数同事都相当有把握地认为,尽管世界会继续遭
受经济困难,这些难题与30年代的那场危机不会有多少相似之处——因为经济
学家和决策人已经汲取了30年代的教训,决不会在发生衰退的时候违反常理地
紧缩货币和财政政策。
    实际情况是,世界经济造成的危险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们以为自己知道该
如何匡正的那些弊端再度变得难以解决了。它们就像暂时被抑制的细菌,最终会
形成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具体来说,累积总需求——使国民的开支达到能充分利
用本国经济的生产能力的水平——的问题并不像我们可能认为的那样容易解决。
我们看到的下述事例越来越多:一些国家发现它们不能采用同样的药方或者这种
药方不起作用。简言之,现在弥漫着一股明显的30年代的味道。
    我的意思倒不是说,目前存在的所有经济困难都必定会加剧。但是,即便目
前的所有危机都能渡过,这些危机的发生——以及惯常的对策或者不起作用,或
者竟告阙如——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一个不祥的警告。90年代的难题与30年代
的难题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解决办法也明显相似。我们大家最好开始重温大萧
条时期的经济学。
    三个不可调和的目标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表面看来,存在着两类互不相关的问题:受到游资涌入
的威胁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陷入“清偿困境”的成熟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固定汇率制在60年代显露出难以为继的苗头,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论证说,国际金融实质上存在一种根本的两难——更准确地说
是“三难”——状况。加拿大理论家罗伯特·蒙代尔等分析家认为,各国无法做
到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任何汇率制度都要求人们牺牲一些重要目标来实现另
一些目标,这是经济逻辑的一个根本问题。
    有三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它们有时被称为“三个不可调和的目标”——尤
其使未来的国际金融设计师们感到关注。第一,各国会希望能保持独立的货币政
策发挥作用的余地——也就是说,它们希望能为对付衰退而降低利率,又能为对
付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第二,它们会希望多少保持汇率的稳定,因为本国货币
价值的反复无常的波动会给商业带来不确定因素,有时还会引起金融系统的严重
混乱。第三,各国会希望保持货币的完全可兑换性——也就是说,它们会希望使
企业对钱款的汇入和汇出感到放心。
    国际金融的铁的规律是,各国充其量只能实现这三个目标中的两个。
    国际金融中的三难状况迫使各国在以下三种基本汇率制度中作出选择:允许
完全自由的国际交易、使政府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对付衰退——以货币反复无常的
波动为代价——的浮动汇率制度;以牺牲货币独立来确保货币稳定的固定汇率制
度;能把相对稳定的汇率同某种程度的货币独立协调起来、但却会带来其他问题
的资本管制制度。
    流动性陷阱
    一个不必保护其汇率的国家可以简单地通过降低利率来对付衰退,它可以把
利率降低到必要的程度,甚至一直降到零。但是,如果零利率还不够低,那该怎
么办呢?如果即便是零利率商界也不想以消费者希望储蓄的数额来投资的话,那
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是可怕的“流动性陷阱”。一旦掉入了其中,货币政策就会
发现自己在“走钢丝”。通过放宽信贷来扩大经济的尝试失败了,因为银行和消
费者同样都更喜欢握有保险的、可流动的现金,而不喜欢将资金投资到有风险且
流动性较小的债券和股票上去。
    乍一看,美国和英国经济在30年代似乎已经接近于陷入流动性陷阱了。到
了90年代,日本的问题出现了。在它的“泡沫经济”于1991年破灭之后,
日本当局最初因害怕进一步促使泡沫膨胀而不愿降低利率。然而,自1996年
以来,短期利率一直保持在1%以下,现在降到了0.25%。尽管如此,如此之
低的利率仍然不能阻止经济进入衰退,更不用说扭转1992年以来一直困扰日
本经济的不景气状况。
    日本的经历不仅表明先进的现代经济也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而且还表明,
轻易作出实行这种财政政策可以使经济摆脱这一陷阱的假设过于乐观了。我们或
许会批评日本领导人未能采取果断行动,可是,美国尤其是欧洲也可能会轻而易
举地犯同样的错误。
    为何现在降临?
    如果说30年代的魔鬼再度降临到地球上的话,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为
何经过了那么多年之后偏偏现在降临呢?一个标准答案是,一些国家正在为它们
未能遵守自由市场必须遵守的规律而付出代价。尤其是亚洲国家的经济正在为它
们搞的任人唯亲的资本主义而受到惩罚。
    处于危机中的亚洲国家的经济证明,它们具有许多政策和制度上的缺陷。但
是,如果美国或欧洲明年或后年也陷入危机,我们可以断定,一些分析家回过头
来同样会挑出一些有关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方面的毛病来。很难说90年代亚洲的
政策比过去几十年更糟糕,那么最近为何会出现如此糟糕的情况呢?
    答案是,世界在目前的危机面前变得如此脆弱并非因为经济政策没有得到改
进,而是因为已经得到了改进。世界各国对大萧条后政策中真正存在的缺陷所作
出的反应是退回去重新实行过去的一套制度。这种制度在大萧条前自由市场的资
本主义中具有许多优点。然而,当我们在恢复老式资本主义的这些优点的同时,
也恢复了它的一些缺陷,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易于遭受动荡和经济持续萧条这一
点了。
    请具体看一看政策方面的下述4种变化。
    第一是国际交易的自由化。在30年代和40年代,几乎全球都接受了控制
国际资本流动的做法。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做法是旨在控制外汇的整个制度中的
一部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把外汇管制看做不仅仅是令人讨厌的
东西,而且还是一些恶习、刺激手段的扭曲和贪污腐化的根源。因此,首先是先
进国家,然后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走向货币全面兑换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但是
,正因为这样做了,它们才使自己再次变得易于受到起动荡作用的投机性的进攻

    第二是国内金融市场的解放。在30年代的阴影之下,几乎所有国家都建立
了严格管理和严加保护的银行体系。这些体系往往比较保险,但不太有效,只给
存款人很低的回报,而且不能最有效地使用储蓄。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宽限制的
做法使得金融体系变得更有竞争力,更加有效。然而,与此同时,这样做也重新
产生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出现像去年秋天几乎使美国经济脱离轨道的那种起破
坏作用的金融恐慌。
    第三是重新建立确保价格稳定的制度。在战后时代,大多数国家经历了严重
的通货膨胀,全球范围的商品价格在70年代和80年代一再飞涨。这种通货膨
胀需要得到控制,最终确实得到了控制。几乎所有国家在价格上眼下都实现了明
显的稳定,而且令人信服地相信,它们将在未来继续保持价格稳定。不过,结果
证明,通货膨胀还具有某种一直未受到重视的优点。首先,那些负有巨额内债的
国家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债务膨胀到可以控制的程度,日本在70年代通过在房
地产方面的不良投资就是这样做的。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个国家只有5%的通货膨胀率和8%的利率,那么与
一个价格稳定和只有3%利率的国家相比,它为对付衰退而降低利率的余地就要
大得多。换句话说,如果先进国家在80年代没有如此孜孜不倦地寻求实现物价
稳定,它们陷于流动性陷阱的脆弱性就要小得多。
    最后一个是财政纪律的恢复。许多国家在70年代和80年代都有着巨额预
算赤字。结果,它们在90年代都努力强调财政责任,欧洲的预算开支首先被马
斯特里赫特条约而现在又被经济和货币联盟之后的“稳定条约”所控制住了,而
美国最终则消除了预算赤字。虽然日本在经济萧条的推动之下实行了预算赤字,
但它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试图改变这一方针并往后退以图保持预算平衡——它
这样做有助于促使经济再度进入衰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