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世纪回眸:20位杰出艺术家(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8-08-30

  
    “艾略特想到许多我从未想到的东西,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
    ──埃兹拉·庞德
    1670年,安德鲁·艾略特离开英格兰萨默塞特的东科克,前往波士
顿。过了218年,他的直系子孙、日后成为本世纪最著名的英语诗人的托
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年)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出
生。尽管年轻的汤姆在英语、欧洲文学和东西方哲学等领域接受了良好的教
育,他却在26岁时逃开了在哈佛从事哲学研究的生涯,移居到英格兰。他
在那里结了婚(这是一场灾难性的婚姻),认识了充满创新精神的埃兹拉·
庞德,并在劳埃德银行工作期间发表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5年以后—
—他因精神崩溃到瑞士洛桑的一家疗养院待了一段时间──他发表了《荒原》
。人们终于听到了现代诗歌的声音。
    《荒原》是一首极为悲观、极不符合基督教教义、因而极不符合美国传
统的诗歌。在与以犹太教和基督教为支柱的过去告别的绝望中,诗人转向佛
祖和他的三条戒律(给予、同情、克制)以寻求解脱。时空交错和6种叙述
语言并未掩盖作者在精神上的探求,自由体的音乐感令读者如醉如痴。
    在现代主义以前的时代,诗歌爱好者们只能以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或9
0年代后的“颓废派”充饥。人们有这样一种感觉:美国的粗俗与实际比不
上英格兰的优雅细腻和博大精深。艾略特对现代生活的精辟描述(有些带着
嘲讽,有些带着忧伤)和他对精神世界的冥想向世人证明,美国诗歌也有细
致准确的观察和深刻复杂的思想。艾略特作品中不动声色的嘲讽里暗含的伤
痛并未被读者所忽略。他们突然发现,在理解艾略特的时候也理解了自己。
(五)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